• 57阅读
  • 0回复

不搞单纯救济 开展生产自救 广西重点扶持十个多灾贫困县办企业 73个扶贫企业三分之一项目取得效益,多数贫困户吃穿有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2
第1版()
专栏:

不搞单纯救济 开展生产自救
广西重点扶持十个多灾贫困县办企业
73个扶贫企业三分之一项目取得效益,多数贫困户吃穿有余
新华社南宁2月11日电 (记者刘星泽、通讯员韦允联)广西壮族自治区去年以来,通过改革救灾救济工作,对靖西、马山、藤县、东兰等十个多灾贫困县实行重点扶持,已因地制宜地办起了七十三个小型加工厂、种植场、采矿场、建材厂、运输站、商店等扶贫企业,共扶持了贫困户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多户,安排从业人员一万八千四百三十多人。目前,这些企业已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投产取得了效益,总产值达二千三百五十多万元,利润将近一千万元,被扶持的多数贫困户已吃穿有余了。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经济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每年都有一部分地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使这些地方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低而不稳,长期改变不了贫困落后面貌,每年国家都要拨出很大一笔钱来进行生活救济。但由于过去只采取单纯救济和“吃大锅饭”等做法,收不到帮助多灾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的效果,使这些地方存在着年年救济、年年贫困的现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和民政部关于改革救灾救济工作的精神,去年以来,广西在扶贫问题上,改变过去单纯救济、“吃大锅饭”等做法,在保证安排好灾民生活的前提下,本着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原则,民政部门拨出了救灾款八百多万元,采取无息有偿的办法,重点扶持了十个多灾贫困县开展生产自救,帮助贫困户进入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改变贫困面貌。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扶持具有传统特色的“拳头”土特产种植业生产。这种办法适应性强,受益面大。如靖西县是我国贵重药材——田七(又名三七)的主要产地,国内外需要量很大。去年这个县已用扶贫专款一百万元,在录峒、荣劳、安德、新圩四个贫困乡三十二个村扶持贫困户一千四百一十多户种植田七六百多亩,并与扶贫户签订了产销合同,按市场价每斤七十元计算,三年后总产值可达三百一十五万多元,扣除各种投资,纯利润可达二百多万元。
实行产销联合。各重点扶贫县由乡成立扶贫厂、组、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合同,贫困户包产,厂组包加工,公司包销,各得其利。去年底,防城各族自治县企沙乡扶贫服务公司与一百多户贫困户签订收购鱿鱼、对虾等海产品的购销合同,仅两个多月产值达十二万多元,获利三万多元。这个乡鱼粉加工厂安排贫困户从业人员十五人,为贫困户收购小杂鱼加工鱼粉,投产一个多月,出售鱼粉二十多吨,盈利二千多元。
引进技术合资办厂。支持贫困户离土不离乡,与外地“能人”联合经营。防城各族自治县创办扶贫砖厂,采取“引进技术合资经营,利润比例分成”的办法,与广东的技术人员合资办厂,广东技术人员投资八万元,县扶贫公司投资六万元,1984年8月份开始筹建,12月初投产,日产红砖一万二千块,年产值达二十七万多元,获利七万二千多元。这个厂吸收贫困户五十人进厂务工,每月每人最低收入九十元,高的达一百二十元。
大力发展采矿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在有条件的重点扶贫县,由县扶贫公司投资、聘请管理、技术人员和吸收贫困户进行生产,实行集体经营承包责任制。聘用承包期一般一至三年,聘用承包期内能完成任务的连聘连任;不能完成承包任务的一律解聘。凡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扶贫企业,投产快,效益高,脱贫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