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羊城一条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2
第2版()
专栏:

羊城一条街
本报记者 梁兆明
壮观的广州人民大桥,飞架珠江南北两岸闹市。南岸桥头,三条繁华马路纵横,背后零点二四平方公里的地方,分布七十五条自然街巷,居住着七千二百多户人家,这就是南华西街。
羊城这一条街,是居民密集的古老街道。据考证,该街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迄今已历二百一十载。如今境况如何?不久前,记者访问了这里。
在五羊城,常听到“绿街文明百花开”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一条街。这回身临其境,方知名不虚传。
步入小街深巷,如进鸟语花香的曲径。所有横街小巷,都根据不同地形和空间,筑起花基花坛,搭起花架。正在浇花的一位大姐说:有人曾作过个统计,全街有花基花坛一千二百九十个,花架四十个,总长近千米。攀藤植物缠绕花架,红花绿叶覆盖上空;花基花坛栽满菊花、芍药、鸡冠和夹竹桃、大红花,数十种花卉争艳斗丽。比较宽阔的地段都变成了园林小景。有的在花丛中点种翠竹绿树,垒成假山、挖出小水池,既有野外风韵,又有园林丰姿。在一处雅号叫“红楼晓绿”的小园林里,十多位退休干部、工人聚在一起下棋、赏花、听鸟音。一位老大爷兴致勃勃地对游人说:“这样的园林小景,全街有二十三个,这个‘红楼晓绿’,加上那边的‘龙腾画壁’、‘锦带还珠’两个园林小景,被区里评为‘海珠八景’之一哩!”
街道两旁,又见另一番风光。居民的厅堂、阳台、房顶无处不栽花。米兰、含笑、玫瑰、白玉兰、桂花……发出阵阵清香。花丛中挂着鸟笼,画眉、鹦鹉、八哥、白燕、金丝雀在歌唱。据统计,居民平均每户栽花十盆以上,全街栽花不下十万盆。广州素有花城之称,这里就是一个缩影。
其实,这个街道昔日没有什么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穷冠五羊城。有一年为了搞个象样一点的宣传栏,四出筹集才得一百几十元经费,修饰一下墙壁,买些笔墨纸张也就花光了。再好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利用党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迅速发展街道经济。
如今,这里竟是雄居全市街道首位的工业街。工业、生活服务和劳动服务三个公司,下属二十三个工业企业,另外,还办起了小旅社、饮食店等十八个生活服务点。这些企业“船小好掉头”,灵活得很。这几年市场瞬息万变,各个小厂一旦发现自己的产品不对路,就象小船那样,一划桨就掉过头来了。现在全街经营的项目有十七大类三千多个品种,自行设计的产品有二百三十八个,产品行销国内二十七个省(区)、市。到厂再摸一下底,发现这些厂几年投资九百多万元,扩建厂房、更新设备、引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半数厂社已面貌一新,其中有的具有八十年代水平的先进设备。南华彩色冲印服务部只有十来平方米的门面,里面装备的却是引进的电脑全自动彩色冲印机,1984年初开业,十多名年青人当年就把七十多万元投资收回,去年又创造利润四十五万元。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这羊城一条街经济成果如何?听来又是一番鼓舞:1985年,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分别达四千一百一十六万多元和一千四百五十八万多元,已超额完成全年计划50.9%和161.3%,比1984年分别增长74.5%和144%。广州市区街工业公司有八十余家,去年实现利润超百万元的有半数,而居首位的又是南华西街。
经济实力雄厚了,就有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明街道的建设,为居民办实事,造福人民。从1980年至现在用于公益事业、文化建设事业的经费达一百一十多万元,过去可想而不可得的敬老院、托儿所、托婴室都相继办了起来。更可喜的是,随着街道工业企业的发展,原来待业在家的上千青年,如今几乎全部得到就业,连残疾人员十有八人都进了街道福利厂工作。出现了一个“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青有所教,幼有所管,婴有所托,残有所辅”,人民安居乐业的好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