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3
第5版()
专栏:

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唐克丽
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试验站、所的长期试验研究和流域治理试验证实,无论是单项水土保持措施,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都取得了明显的减沙效益。梯田的减沙效益可达90%以上;草地和六年生以上的林地减沙效益为80%以上。
据有关资料记载,截至1979年,黄土高原共治理了七点五万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17.5%。其效益按保守的推算,每年约可减少入黄河泥沙一至二亿吨;加上所修建的坝库工程,年拦蓄泥沙五至六亿吨。以上两项合计,每年可发挥拦蓄七亿吨泥沙的效益。然而,黄河年总输沙量一直徘徊在十六亿吨左右,尽管经过多年治理,泥沙并未减少,是何原因?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的与人为的两个方面。自然因子虽是影响水土流失最基本的因素,但近三十年来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土壤流失量的增加不可能起主导作用。因此,查明人为因素对加速土壤侵蚀的影响,是对症治理的关键。据我们初步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边建设,一边破坏。黄土高原上五十年代保存的天然次生林地,遭到严重破坏。子午岭林区内,正宁、宁县的林地减少了二百二十多万亩,为原有面积的42%,在此期间,两县仅造林三十五万亩;富县一带林线每年后移一华里,约减少二十二万亩,造林十二万亩。这三个县减少的林地为建造的五倍。1977年至1979年,延安地区开荒一百八十万亩,同期造林种草仅六十万亩。
据我们在杏子河流域的典型调查,二十年间植被的破坏为建设的二至四十倍。流域内沟谷部位开垦的陡坡耕地,多系近二十年来毁林毁草开荒的结果,土壤侵蚀每平方公里达三万吨以上,新开荒地达五至六万吨。这部分土壤流失量占河流总输沙量的20%至30%,泥沙虽然来自沟谷,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开垦。这种现象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较为普遍,从产沙部位和产沙方式看,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
大面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有增无减。从建设基本农田需要出发,水土保持工作大多侧重于修建梯田和坝地。现黄土高原共建成基本农田四千七百多万亩,仅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8%。区内大面积坡耕地水土流失未加控制。另一方面,陡坡开垦不断发展,导致流失量有增无减。此外,不少资料说明,对于占坡面侵蚀量50%至70%的浅沟及坡面侵蚀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防治不力。例如杏子河流域的农地中,90%以上为坡耕地。1982年调查测算,该流域坡耕地的流失量占河流总输沙量的60%。因此,忽视大面积坡耕地的治理,特别是人为的不合理开垦和植被的破坏,是造成土壤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基本抵消了水保措施的效益。
黄土高原北部的沙漠南侵和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在风蚀、水蚀作用下,也是增加黄河泥沙的一个重要原因。露天煤矿的开采,道路、公路不合理的设施与施工,也常常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认真贯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方针,在开展治理的同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对加速黄土高原建设和减少黄河泥沙是十分必要的。
(摘自《中国水土保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