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迎春接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3
第8版()
专栏:

迎春接福
舒平
春节前夕,有位擅长书法的朋友被请到附近农村去写春联。一连写了许多成套的对联、横额后,每家还要求写个大红“福”字,预备贴在正门上,以示“迎春接福”。
年近七旬的老爷爷说,从孩童时起年年迎春接福,“福”总是同我们不大有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靠着勤劳的双手,这“福”却真给我们接来了。经过一点考证,发现“福”这个概念常常比较含糊。有的说“福”是祸的对立面,即幸福、福利、福气等,这当然不错,但它的内涵却并未明朗起来。有的讲“福禄寿”,好象三者是并立的,相斥的;而《韩非子》却有“全寿富贵之谓福”的说法,把“寿禄”都包含在“福”之中,但内容也不清晰。在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能够把“福”的内涵加以展开并给我们以思索和启示的,大概要算《书经》上的“五福”之说了。
《书·洪范》论“九畴”(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在第九类中提出要用“五福”鼓励人民,并且说明:“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谓所好者德),五曰考终命(死有善终)。”这个“五福”说可析为三个层次:“富”、“德”是第一层次,是一般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人人要通过主观努力去做的;“康宁”,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安宁的社会生活,是第二层次;长寿和“终命”是第三层次。二、三两个层次是有赖于第一层次的。
这个“五福”之说,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富”和“福”的和谐结合,是“福”的根子。无论个人或社会,“福”必有赖于财富的增加,要“富”起来,否则,就连农民常说的“布衣得暖”、“草舍平安”也不可能,极“左”时期所鼓吹的社会主义,更早已为万众所不齿。但“富”必与“德”结合,才是真正的“福”。贪污诈骗的“横财”,以权谋私者所得的“贿赂”,出卖国格、人格者发的“洋财”,都是不义之财,缺德之富,终究逃不过恢恢法网和道德法庭的制裁。此实祸根,决非福源。
第二,把“德”包含在“福”的概念之中,并非从现时始,实为我们民族久远的传统见解。几千年来的剥削阶级虽然攫取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但“为富不仁”,总是要受到万人唾骂。即使以此而求得个人的“康宁寿考”,也因其富而缺德只能贻害子孙,终究要受到历史的裁判。只有社会主义,“富”和“德”才能和谐结合起来,广大人民才有“五福”可言。
在我们“四化”和改革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先富起来就把致富之道传给别人,带动周围的人富起来。乡镇工业兴旺了,就转过来“以工补农”,促进农业更上一层楼。经济发达地区富了,就主动帮助那些尚贫困的地区治穷。这不都是“富”、“德”和谐结合的成果吗?俚语云,“福如东海水长流”,东海之大,无所不包;长流之水,永不枯竭。我们“迎春接福”,就是要去迎接这种“富”、“德”结合的“福”;就是要去迎接这种广大人民群众的、千年万世永不枯竭的“福”。
梅花早报春消息。迎春的人们,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坚持改革,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五福”临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