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4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抗战胜利后争夺东北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最后决战。从全国形势来看,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第一,从地理位置上说,如果共产党能控制东北,就可以背靠苏、朝、蒙,南与我冀热辽解放区和整个华北解放区连在一起,使自己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后方。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保卫华北解放区,而且可以成为推进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基地。第二,东北幅员辽阔,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当时全国余粮最多的地区;东北的工业占当时全国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重工业的基地。这些对于支援战争和进行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东北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所以抗战一结束,国共双方为夺取东北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
中共中央对开展东北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党的“七大”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任务。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后,中共中央和朱德总司令多次发布指示和命令,要求抽调兵力和干部去东北。9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发展东北根据地的决定,要求坚决争取东北,并决定抽调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开往东北,同时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领导东北地区的工作。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为争取东北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抗战胜利后初期,东北的形势对人民是极为有利的。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在东北可以说没有什么基础。它的军队主力远在西南,不可能很快调运到东北。相反,中国共产党同东北人民有着血肉联系。在日伪统治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活动在冀热辽解放区的八路军,长期坚持抗日斗争,在东北人民中有很大的影响。日本投降后,原抗日联军在配合苏军作战中,在北满、东满又有迅速发展。
1945年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原在冀热辽坚持抗战的李运昌部立即挺进东北。8月13日,冀热辽军区党委接到命令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李运昌率八个半团的兵力,分东、西、中三路挺进东北,同时派两千多名地方干部随军前往。东路部队于30日解放了通往东北的门户山海关,以后沿途接管了锦西、锦州,并于9月6日进入沈阳。西路部队也于9月上旬进入赤峰和承德。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同时,立即决定“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华东新四军(除五师外),调八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转移至江北。随后又具体确定调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率山东主力九万余人和调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率全师三万余人进入东北。总之,从8月中旬到11月底,由各老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约十三万人;由延安、晋察冀、冀鲁豫、晋绥、华中各地派到东北的干部两万余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二十人。为了加强领导,1946年1月,东北各部队奉命统一组成“东北民主联军”。至此共产党在东北占据了有利地位,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夺取东北创造了必要条件。
美蒋反动派对夺取东北的重要意义也是非常清楚的。当时,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是“控制华北,抢占东北”。早在日本投降前,国民党蒋介石就在政治、外交以及军事上为争夺东北做了部署。当八路军从陆海两路进入东北后,国民党加紧勾结美帝国主义实行武力争夺东北。1945年10月10日命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去长春,并把伪满冀东讨伐队姜鹏飞部改编为第十四军,空运长春、哈尔滨一带“接收主权”。10月18日正式发表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11月1日运抵秦皇岛的国民党十三军和五十二军,开始由陆路向东北解放区的门户山海关进攻,并于11月16日侵占了山海关。接着国民党军队又侵占了东北解放区的热河东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
山海关被蒋军占领后,中共中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并针对当时东北党内部分同志强调少数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忽略农村工作的情况,多次指示东北局,要迅速把屁股坐在东满、北满、西满可靠地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这些指示对于在东北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转入反攻,具有重要意义。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停战令发布后,国民党又声称:东北不包括在停战协议之内。在所谓“恢复主权”的幌子下,加紧向东北进攻。国民党军占领沈阳等地后,3月下旬以五个师兵力沿沈阳至长春铁路北犯。这时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在苏军撤退后均已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和土匪所控制。4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分别攻占了上述各城市。4月18日,蒋军开始进攻四平,企图全部控制中长路。按照中央军委关于阻止顽军进入四平,并给予敌人以打击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激战一个月,于5月18日撤退。四平保卫战三次粉碎敌人预期占领四平的计划,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万余人,拖延了国民党发动全国内战的时间,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北满和东满地区开辟工作赢得了时间。民主联军自四平撤退后,蒋军乘势攻占长春和永吉,5月底进抵松花江岸。由于民主联军的顽强战斗,也由于蒋军兵力不足、士气下降,无力再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于是出现了国共双方隔江对峙的局面。
1946年6月底,内战全面爆发。此时,蒋军在东北的兵力增至十五个军五十一万人,夺取了工业最发达、人口占东北百分之五十三的南满地区,控制了东北绝大多数城市和主要铁路干线,在力量上占了明显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调整和充实了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的领导。林彪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任东北局副书记兼民主联军副政委。不久,成立了以林枫为主席的东北行政委员会。7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东北局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把创建根据地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把发动农民作为创建根据地的主要内容。会后,东北局动员一万二千名干部下乡,掀起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7月,全东北有六百二十九万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到1948年上半年,东北根据地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广大农民生产支前,参军参战,支援战争,这就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打败蒋军奠定了胜利基础。
在此期间,蒋介石为了克服兵力不足、战线过长的矛盾,从1946年10月起,在东北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妄图先解决南满,转而北越松花江,霸占整个东北。为此,蒋介石倾其东北主力约十万人对南满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针对蒋军的阴谋,南满分局确定了“坚持南满,保卫北满,南拉北打,北拉南打”的正确方针。根据这一方针,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歼敌约四万人,粉碎了蒋军“先南后北”的作战计划,并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进攻,扭转了东北战局。
1947年5月以后,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夏季、秋季、冬季三次强大的攻势,歼敌三十余万,东北蒋军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据点内。1948年下半年,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对人民十分有利,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9月12日,东北战场最后决战——辽沈战役开始了。解放军经过五十二天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歼敌四十七万人的伟大胜利,解放了全东北。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的胜利,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邵鹏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