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大桥下面的小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5
第4版()
专栏:

大桥下面的小屋
上海市江苏路大桥下面的小巷深处,住着一户两口之家——八十七岁的章翠珍和她半身瘫痪的六十五岁的儿子许敬宗。长期以来,母子俩难以跨出房门。但来自左邻右舍、四面八方送温暖的人,却在小屋的门槛上留下了深深的足痕,使小屋时时沐浴在社会主义友爱互助的春风里。
住在楼上的张爱娟最早挑起了照顾许家母子的担子。她帮着他们安排每月不太宽裕的经济收入,使他们的生活过得妥妥贴贴。1984年盛夏季节,章翠珍病倒了,卧床二十多天,这可忙坏了张爱娟和另一邻居洪春菊,她们几乎每天为她擦洗身体,请医拿药,每天为她家烧饭。一次,许敬宗又大病一场,左邻右舍的四个青年轮流背他上医院。陡而窄的楼梯,三百多米长的距离,一百来斤重的病人,累得四个小伙子脸上直冒热气。医生感动地问:“你们中谁是病人的儿子?”四人相视一笑:“我们都不是!”
帮助许家母子的到底有多少人?谁也说不清。住二号楼上的李敏,从带红领巾时起就为许敬宗洗脚、修脚,至今已整整八年。青年王志明则一直负责为许敬宗理发。
邻居们不仅关心章翠珍娘俩的饮食起居,还想方设法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小伙子们有空常陪许敬宗下棋,买了新书也忘不了给他送去。有的人家买了电视机,要先搬到许家,让章翠珍娘俩先睹为快,或者把许敬宗背来自己家里观看。
向小屋送温暖的,岂止左邻右舍。许敬宗手头有两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四面八方向他家送温暖的事迹。
附近的商店、菜场、地段医院、粮管所、煤球店和环卫所的职工,都定期上门为他们服务。长宁区环卫一所三八女子服务队每月一至二次,为他们打扫房间、洗晒衣被,至今已坚持了三年。坚美皮鞋店女式鞋柜台的四个青年女售货员每隔十天半月,就轮流上门为他们做这做那,逢年过节,姑娘们还买来食品送给两位老人。
从“服务记录簿”上看到,附近七个单位近三年里为章翠珍母子服务不下三百次。每提到这些,许敬宗总是热泪盈眶。他知道,他和老母亲能过上舒心的日子,全靠社会主义祖国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
新华社通讯员 黄国良 陈建兴
新华社记者 陈毛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