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百年古谱获新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5
第8版()
专栏:音乐与舞蹈

百年古谱获新声
舟观
新春之际,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里,传出一阵阵古朴、典雅、优美的旋律。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朱毅、谈龙建、郝一凡、李萌、田再励演奏的《弦索十三套》。通过他们之手,这沉睡了百余年的古谱终于成为绝妙的音响,为我国古代音乐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
《弦索十三套》是以琵琶、三弦、胡琴、筝四种乐器演奏的十三个套曲,在十七、十八世纪就已在民间流行,但并无曲谱。蒙古族文人荣斋学到并掌握了这十三套曲子的演奏方法后,于1814年,根据他自己演奏的音调、指法等编成了这一部曲谱。1950年,荣斋的曾孙陶君起先生将此曲献给国家。1955年,著名民族音乐家曹安和和简其华先生等将其工尺谱译成五线谱出版。但这样一份十分珍贵的古谱,却一直没有成为音响。
朱毅等五位是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又同期毕业留校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的青年教师,为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做点贡献的共同愿望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决心使《弦索十三套》成为音响。他们牺牲了两年多的业余时间,克服了无其它音响资料可循以及演奏技巧方面的困难,放弃了一些单位曾请他们有报酬地演出、录音的机会,坚持攻关。在学院及中国音协等领导的支持下,终于把这十三套曲子完整地演奏下来。
他们流下了辛勤的汗水,但却为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研究明清两代音乐的理论、美学、作曲、结构、配器及音乐风格提供了宝贵的音响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