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促进生产 便利服务——沙河县县级经济管理机构改革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7
第2版()
专栏:

促进生产 便利服务
——沙河县县级经济管理机构改革调查
李耀峰 张建国 李葆
河北省沙河县积极探索县级机构改革的路子,首先从与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的农工商机构改起,经过一年多努力,取得初步成效。
沙河县地处邯郸、邢台两市之间,京广铁路两侧,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农业比较发达,煤、铁、大理石、瓷土的储量也很丰富。一九八四年初,调整后的沙河县领导班子,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县经济发展战略,确定把沙河县建成一个城郊型的农村工业基地,以煤炭、冶金矿山、建材、运输、林果、畜牧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实施规划中,他们很快感到行政管理机构不适应。他们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从县经济战略的特点和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出发,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进行机构改革。据此,他们把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煤炭局、商业局等作为改革试点。具体作法是:
一、以加快煤炭、冶金矿山、建材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为目的,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管理。
改县煤炭局为煤炭工业公司,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过去,沙河县管煤炭生产的有经委、商品办、乡镇企业局、煤炭局等,将国营、集体及联合体分而治之。成立煤炭工业公司以后,一个单位统管全县整个煤炭行业。公司指导国营煤矿完善承包责任制,加强经营管理;对乡、村和联户办的小矿,进行业务指导和各种有偿服务;还切实加强了普查、规划、监督工作,促进了煤炭业的发展。煤炭产量过去一直在四十万吨上下徘徊,前年达到八十万吨,去年增到近一百一十万吨,从业人员由一九八三年的六千人增加到九千六百人。
成立冶金矿山公司,加强对冶金矿山业的管理。这个公司以县铁矿为依托,联合乡(镇)、村、联户小企业,形成了开采、洗选、冶炼一条龙,改变了“各自为政”、乱开滥采的状况。过去,由于受资金、技术、运输、设备等条件的制约,乡、村、联户企业效益较低,公司成立后,各种企业经济上联营,产供销统一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经济实力加强,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前年,国家给公司下达六十万元利润指标,实际完成了一百六十万元;去年下达利税指标一百九十万元,实际完成九百一十多万元。
建立建材工业公司,从拟订发展规划、资源普查、新建扩建企业、洽谈项目等多方面,为乡镇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由于加强了组织和指导,全县建材企业、摊点已发展到三百六十个,从业人员达一万多。
二、保留建制,改革内部,重点解决政事(企)不分问题。
放权与精简机构相结合。商业局原来对直属企业统收统支,大权、小权独揽,不仅窒息了企业的活力,也导致自身膨胀。为此,他们首先从下放人、财、物“三权”入手,取消了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制度,各公司直接对县财政、税务负责。同时,改变了职责不清、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的混乱状况,加强了宏观指导、信息服务、财务监督和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这样,局内的业务股室,就随着放权而由原来的七个减为三个。各公司有了自主权,经济效益大提高。去年商业系统营业额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十多,利税增长了两倍多。
本着政事(企)分开、精简机构的原则,简政扩企。农业局原是一个政事(企)不分的
“大杂烩”,设有六科一室三站,下属场站三十二个,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半企业是亏损单位,一些技术干部
“窝”着没用。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将原局机构分为行政管理和生产服务两大部分,设土地管理科、经营管理科、办公室,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对县政府负责;把原畜牧技术科、种畜场、配种站、兽医院合并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原良种场、良棉加工车间、种子公司合成种子服务中心;原农业技术科、土肥站、植保站合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企业管理,开展农牧技术服务工作。这样,局属机构由十四个减为六个,行政股室由七个减为三个。
三、妥善安排原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
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得好,关系到机构改革的成败。沙河县坚持了三条: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发展事业与培训人才同步进行;既使用经济手段又认真开展思想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原来的人员进行安排。
有的从行政机关转入经济组织。如煤炭局改为煤炭工业公司后,原行政管理人员全部转入经济实体,开支经费由吃财政差额补贴,改为依靠经营服务费,自食其力。改革一年来,他们共收入八万五千元,人均工资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十一。商业局有十人调入公司和企业工作,局机关由原来的三十三人减为二十三人。农业局更为明显,他们坚持因事择人定去向、因人制宜作安排、鼓励干部下基层的原则,使六十四名干部下到公司、场、站,其中三十九名是技术骨干。局机关只剩下二十三人。现在,农业系统的三个中心收入已达三十五万元,计划逐年削减事业费,进而达到自给。
兴办事业,安排原行政人员。如乡镇企业局原有的九十五名干部、职工中,有八十八名到新建的冶金矿山公司和建材公司工作。由于公司不是原行政机构名称的改换,是伴随着矿业和建材企业的发展而建立的,它们的基础是稳固的,因而,转到那里的人员有用武之地,积极性高,人心稳定。
搞专业培训。县里预测,如果各类事业兴办起来,近期就需增加各类人才一千名左右,单靠学校分配远不能满足。为此,县委采取了两条措施:一、督促各经济组织培训人才;二、对比较年轻的党政干部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一年多来,全县已通过各种途径定向培训干部一百四十多名,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由“精简对象”变为有用之才。
沙河县的机构改革虽然只是局部的、初步的,但已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过实践,沙河县的同志们认识到,县级机构改革不可能也不宜“一次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四化”建设正在发展。如果脱离这个实际,从主观愿望出发,超前搞一个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是有困难的。因此,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不适应的部分改起,一步一步地稳步进行。他们还发现,新建起来的一些公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司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工作方法不少还沿用过去行政管理的老一套,等等。对此,沙河县委、县政府认为,应当边实践,边总结,使其在改革中不断地臻于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