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适应农村形势 办活农民教育 巴中县东兴场乡组、村、乡三级办学培养一批“知识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7
第2版()
专栏:

适应农村形势 办活农民教育
巴中县东兴场乡组、村、乡三级办学培养一批“知识农民”
本报讯 四川省巴中县东兴场乡把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发展生产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组、村、乡三级办学,培养了一批“知识农民”。
这个乡先后开办一年制学习班八个,毕业学员三百三十多人;举办农作、蚕桑、水产、林果、蘑菇、师资、卫生、畜牧、财会、企业管理、缝纫、农电等专业短训班七十四期,培训学员四千四百五十人。学员毕业后,有三十二人被区、乡选作干部,有二百二十多人被村、组安排使用;有一百多人获得县、区中、初级农民技术员职称;大多数是重点户、专业户骨干。
近几年,这个乡领导认识到,农业生产要持续发展,必须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抓好劳动者文化技术的提高。在区、乡党委的领导下,这个乡逐步建立了从业余高小、业余初中到乡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多层次办学体系。他们在办学过程中,资金自筹;教材除了一年制长班是购买的外,其余主要组织人员自编;教员采用聘任制。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人担任。
这个乡办学,坚持灵活多样。除了乡农校外,有组办的、联办的、村办的,还有部门办的学习班;有长班,有短班,还有普及班。乡农校对口招生,定向培养,吃住在校,集中学习,分散实践,场校结合,保证有八个月以上的学习时间,一千五百个学时以上。各个专业短班,一年轮训四至六次,一次三至八天,有的十至十五天,保证一百至五百个学时。师资、卫生、财会班定人定时;蘑菇、蚕桑、林果班一般定时不定人;多种经营农作、畜牧班主要是推广新技术,既不定人,也不定时。学习时间,有的是晚上,有的是夏天午间,有的是雨天闲时。
几年来,这个乡的农民教育在培养基层干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等方面已发挥了明显作用。西华村支部书记李国友,经过农校学习后,不仅自己年收入一万多元,还使村里十户农民产粮过万斤,他分包的二、五村民组人均收入九百多元,成了省、地、县文明先进单位。农民教育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发展。自1980年以来,这个乡粮食平均每年增长13.8%。桑、果发展翻了几番。其他多种经营等各类生产都有较大发展。
(全银华 方思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