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2阅读
  • 0回复

美国来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7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后来母亲到美国来看我们,我把生产经过讲给她听,她讶异了一阵,难过了一阵,说:真野蛮呀!也许是。通常产妇在医院里只呆三四天即被送回家。是双方的,医院不愿留,产妇不想留。当年我只呆了两天,因医院床位挤,我生产顺利,年纪轻,身体好,不必多休养,是理所当然。不管我心里多么想休养几天,也不被允许,而且医生再三叮嘱:回家后一定要每天推婴孩出门散步,哪怕只十分钟,因为阳光空气,对初生的孩子十分重要。不久前还在一大堆旧照片里,看到我生产后一星期,推着婴孩车,站在积雪八九寸的旷地里。阳光照着身后的枯枝,还有我绷紧了的脸,不是因为不快乐,而是因为天太冷。我太弱,而又极力要遵照医生的话,更极力想做一个象美国妇女一样强的母亲。这张照片可不敢让母亲看到。
美国家庭,孩子都是自己带的,尤其是出生到一两岁。八十年代的妇女,做事的多,不光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份事业。所以最多三个月的生产假后,就得回去上班,婴孩送到托儿所。我那个时候,是自己带的,好苦呵,光是每隔四小时的喂奶——不包括洗奶瓶,冲奶粉,蒸气消毒等等琐碎的手续,就够受的了。尤其是清晨两点那一顿,不管是疲累不堪的母亲,还是睡得正浓的父亲起来喂,都是苦差使。爬起来,跌跌撞撞去厨房,在冰箱里摸到奶瓶,打开炉子,把奶瓶放在有水的小锅里,放在炉上,热到够温,拿了奶瓶到婴孩室——这一切都在半醒半睡状态下完成的,抱起酣睡的小贝贝,硬塞。在二十四小时内六次喂奶,这次是最冗长的,好容易四盎司的奶被吸得差不多,接着是件更苦恼的工作,要把小婴孩从奶瓶中吸进胃里去的气轻拍出来,换句话说,设法令小贝贝打饱嗝,通气。有时运气好,通了。多半运气差,不通,但做父母的直打盹,就把孩子放回小床上,自己又跌跌撞撞地回到被窝,刚入梦,婴孩大哭,没有通出来的气在胃里作祟,于是又从床上爬起来,重新拍气。这一顿饭,前后消耗去大人一个多小时的睡眠时间。接着,六点那一顿又该喂了。
(二十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