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巴西“铁山”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8
第7版()
专栏:巴西通讯

巴西“铁山”行
本报记者 兰才基
在莽莽的亚马孙林海东北部,横贯着红土绵亘的卡拉雅斯山区,这里蕴藏着世界上已发现的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铁矿资源,有巴西“铁山”之称。
从卡拉雅斯新建的机场通向矿区的公路两旁,高大的原始林木遮天蔽日,公路就象一条红色缎带盘桓在万绿丛中。行了半个多小时,前边豁然开朗,烈日晴空映照着一片片低矮的灌木丛林。陪同参观的巴西朋友告诉我们,矿区快要到了。我们后来得知,正是这些灌木丛林使人们发现了这巨大的地下宝库。
那是1967年7月的一天,巴西南方矿业公司的一支地质勘探队乘直升飞机飞过亚马孙林区。当他们飞行在卡拉雅斯山脉上空时,发现底下一大片区域林木低矮稀疏,与周围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决定降落下来察看究竟。当飞机下降的时候,逐渐感觉到地层有一股特殊引力,飞机越接近地面,引力越强大。考察队员凭着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这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因而高大乔木无法生长。经过几年的详细勘探,发现卡拉雅斯山的南北两翼地下资源十分丰富,铁矿藏量约达一百八十亿吨,含铁率高达66%—67%。此外,还埋藏着十亿吨以上的铜矿、近五千万吨镍矿以及数量相当可观的铝矿、锡矿、金矿等等。
来到矿区,只见矿场上新掘开的红土层一坡一坎,层次分明,五六米深的土层下裸露出赤褐色的铁矿,在强烈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掘土、采矿、装运、初选加工都是机械操作,每辆装运卡车载重一百七十吨,人站在卡车下还不及轮子那么高。矿上的技术员告诉我们,这里的铁矿全部可以露天开采,采掘规模逐年扩大,投产的第一年即1985年产量为一千五百万吨,1986年可达二千五百万吨,到1988年以后,产量稳定在三千五百万吨左右,按照这个水平,卡拉雅斯的铁矿可以开采五百多年。
开发卡拉雅斯的工程,是巴西政府近几年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计划总投资约六百亿美元,第一期工程建设投资五十七亿美元。承担开发工程的淡水河谷公司董事长埃列泽尔·巴蒂斯塔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建设计划”。八十年代初期,当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巴西正处于严重的财政困难时期,而世界矿产品市场又很萧条。花费这笔巨大投资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专家们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他们从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矿产品国际市场涨落的周期性出发,认为在市场处于萧条的年头实施建矿计划是可取的,因为几年以后市场活力得到恢复,工程就可以投产,产品可以畅销。巴蒂斯塔说,目前的生产和销售形势证明卡拉雅斯计划是执行得正确的。
为了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巴西政府一方面适当压缩了第一期工程投资,一方面宣布向外资“敞开大门”,并大力吸收本国的私人资本。此外,在建矿初期,巴西就开始同外国签署预售产品的合同,从而又赢得了一部分优惠贷款,确保了第一期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观矿区以后,我们登上就近的观景台,远眺亚马孙林区的壮丽风光。在人们视力范围内,林海如波涛起伏,远山含黛,近山滴翠。矿区内一栋栋楼房和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装卸运输线盘绕在矿区的四方,新盖的职工宿舍或居民点开始形成街市。这个往日人烟稀少的地区,已经成为以矿业、钢铁冶金为主,农、林、牧业同时发展的区域。它对开发广袤的亚马孙东北部,推动巴西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卡拉雅斯铁矿区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