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衡水,是怎样活起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19
第3版()
专栏:

衡水,是怎样活起来的?
本报记者 王友恭 新华社记者 谈风
地处黄河下游的衡水地区,历来属于河北省的“第三世界”,其贫困落后的程度,在联合国也是挂上号的。但是,曾几何时,这儿却悄悄地、迅速地发生了变化。新来衡水的人们,感到这儿充满生机;旧地重游的人们感叹:“衡水活了!”
“开发智力,振兴衡水”
1983年7月,衡水地委、行署的新班子上任后,大家都有在任期内大干一番、尽快改变衡水落后面貌的愿望。然而,这个地区土质瘠薄,工业基础薄弱,物质资源贫乏,既念不了“山海经”,在矿产资源方面也做不出什么大“文章”。在这种情况下,要振兴衡水,究竟应该从何入手?他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地区内外向人们广泛征询意见。从江苏南部经济腾飞的经验中,他们得到启迪:走“智力致富”的路。即便在本地区,他们也发现了靠智力兴旺的实例。如在十年浩劫中,冀县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从外地请来了两位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被“清理”的“黑师傅”,办起了暖气片厂。这个厂尝到了靠智力“发家”的甜头,近年来又从全国各地请来三十多位专家,创出名牌,使这个厂的暖气片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九分之一,年产值好几千万元。不少事实都说明,没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地方,靠人才、智力也可以创造出优势来。于是,一个“开发智力、发展经济、振兴衡水”的行动口号被提出来了。
选准突破口之后
这一年,在全地区精简机构、压缩开支的情况下,他们却别出心裁地增设了一个负责协调全地区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工作的“智力开发中心”,并且由地委书记兼任这个中心的主任,行署专员任副主任。
一向关心教育工作的新任地委书记乔世忠在接任之前,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衡水市所有的中小学校,发现这儿的办学条件差得惊人。在新的地委和行署领导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次会议上,他首先提出解决这个问题。会议作出决定,把全地区仅有的一百万元机动经费全部拿来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这件事在全地区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但也有人提出:“吃饭”问题还顾不上解决呢,哪还有钱抓教育?可地委、行署新上任的一班人思想一致,认识统一。他们说,正因为钱少,才更要强调把钱用在刀口上,而刀口就是智力开发。他们说,由于经济不发达,经费不足,加上认识不高,在教育、科技上欠债很多,这又影响了经济发展。现在我们选准了“开发智力,振兴衡水”的突破口,今后即使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要把这方面的经费需要摆在前边,尽最大努力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这一年,他们还针对农村教育的“贫血症”,采取了特殊措施。
如果说抓中小学教育是为振兴衡水打基础,那么,抓成人教育是可以现得利的。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全地区农村累计有六十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这是一个巨大的待开发的智力资源。为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开发这批智力资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们在1984年初召开了有几百名各级党政负责人参加的“智力开发”会议。人们从在这次会上初次接触“智力开发”这个生疏的词汇到实际干起来,仅仅几个月,就在全地区二百五十多个乡因地制宜地办起了技术培训班,初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三级办学网络。实践扭转了各级干部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懂得了要发展经济必须要重视教育的道理,从而涌现出一批关心和重视教育的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在这儿,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被视为开发智力的一鸟两翼,许多单位把成人教育指标和经济指标一道下达、一道检查。目前,全地区已初步形成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社会风气。1984年7月,河北省在这儿召开了第一次多种渠道办学的现场会。衡水地区高考平均分数,在全省各地市中连年名列前茅。
靠科学扛红旗
原来的衡水没有什么象样的工业,即便在当地的商店里也很难买到衡水生产的工业品。然而,人们从前不久举办的衡水商品展览会上却看到一批在省内外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商品争奇斗妍。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地区先后研制投产的诸多新产品中,已有十几种获得省或部级优质产品的称号。在依靠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衡水人尝到了靠科学的甜头,每个企业都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内引外联,寻找技术靠山。冀县环保设备厂原已濒临倒闭,后来,他们从北京等地请来金属热能工程技术专家当顾问,研制成功一种既有消烟除尘作用、热效率又高的水平往复炉排和双辐燃煤机,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水平,进入市场后成为“拳头”产品。这个工厂也随之扭亏为盈,焕发生机。衡水建材厂一位转业军人厂长,积极采用电子技术武装水泥生产线,使该厂生产的水泥成为全省“独此一家”的优质产品。他笃信科学能帮他扛红旗,因而舍得在技术开发上花钱。无论谁在科研工作上遇到了困难,他都热情相助。象这样认识到科学技术重要性的明白人,在衡水地区是很多的。又如北京某研究院两位专家提出一个可将杂色兔皮脱成国际上的流行色的课题。这是一个应用前景十分诱人的课题,但与该院研究方向不合,科研经费无法解决。衡水地区故城县一家毛皮厂的负责人得到这个信息后,前来求贤。科学家们告诉他开展这项研究要花不少钱,上一次计算机起码就要上千元。他说,你们就放心地到计算机上去“按”吧,全部科研经费我们厂给包了。结果花了一万多元,试验就成功了,这个厂也获得了这项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首创技术的使用权。
既招贤 又安贤
这个地区原来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全地区十多个县的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中,中级以上的科技人员加在一起才三十多人。光靠当地的科技力量来发展本地经济是远不够用的,现实迫使他们走引进人才、引进智力的道路。为了加速引进本地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地委书记和专员亲自带队前往天津、北京等地的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去请贤求才。他们还到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技术市场去召纳人才、接转成果。在两年时间里,他们引进各类人才三千多人,引进技术一千五百多项,与二百七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他们甚至在这儿为一些高等院校建立了科研中间试验工厂。据统计,近两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使全地区一百五十余个乡镇企业起死回生;使一批企业甩掉了亏损的帽子,开发了大批新产品,全地区八百多家乡镇企业转产上了新项目、新产品,累积增加产值二千八百多万元,增加利润五百多万元。每个县有了一批“拳头”产品。
衡水地区的各级领导不但热心招贤,而且诚心诚意地爱贤、安贤,使贤者展其才。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近年来,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他们一直坚持知识分子接待日制度,规定地委领导每周接待知识分子的时间,使领导干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随时听到他们的声音。地委还规定,对知识分子提出的问题,不许推拖,不得马虎,要逐个研究,逐一答复,能当天解决的当天拍板,需待以时日的也要落实解决问题的机关、人员,限定日期进行检查。在全地区科技工作会议上,他们进一步确立了“靠开发智力搞活衡水,靠科技翻番”的指导思想,广泛唤起群众,在衡水地区上上下下造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在这次会议上,对地县两级干部提出了四项要求:一、不做“糊涂官”,做一个有时代觉悟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四化中的作用;二、不当旁观者,要当知音人,做知识分子的朋友,关心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忧喜,和他们呼吸相通;三、实行开放搞活,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学知识,学科学,向愚昧作斗争,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开发智力,用智力战胜贫穷和落后,把穷衡水变成富衡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