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尚待努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0
第5版()
专栏:论坛

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尚待努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 席承藩
黄淮海平原由于旱涝盐碱危害,长期以来粮棉低产,粮食不能自给。为了扭转“南粮北调”局面,五十年代,国家曾采取不少措施,但低产缺粮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多年来的治理,这一地区粮棉油生产发展很快。1983年农业人口人均粮九百一十斤,棉花平均亩产一百一十多斤,成绩巨大。在这种形势下,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生产如何进一步发展?
首先,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与黄河的安危密切联系起来。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平均每两年决口一次,其中还包括了极严重的迁徙与改道。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黄河未决口泛滥,这是值得庆幸的,但应居安而思危。黄河堤内泥沙沉积,每年使河床提高十厘米,目前河道只能容纳二万二千立米/秒的流量。倘遇1975年8月淮河部分支流的大暴雨或1984年秦岭南侧安康一带的大暴雨,将出现险情。因此,应采取近、中、远期三管齐下的防御措施。近期继续加高培厚堤防;中期设法拦滞伊洛河来的洪水;远期争取时间,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奏效,黄河泥沙减少。
其次,从黄淮海平原整体来看,水量不足与水量的时间、空间分配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要想旱涝保收,必须合理调配与使用仅有的水源,使其多次重复使用,做到雨季能排除过多的沥水与洪水。这种排除应尽量通过蓄淡洗盐,排出高矿化的地下水,并加强表土积盐的淋洗。旱季时,能将浅层地下水用于抗旱灌溉,就能腾空土层中高水位。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容蓄雨季时的沥水与降水。还要采取加强耕作、培肥等措施,提高土壤容蓄水分能力,这对防旱、防涝及作物增产均会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利用一切坑塘洼淀容蓄沥涝水分,也是保蓄水分的重要措施之一。
黄淮海平原北部,自1963年特大洪水后,曾开挖了不少河道,对防洪、排涝、排盐均起了明显的作用;但尚未在平原内部形成支、毛、斗、农的排水网系,致使各排河间的广大平原沥涝不断发生,土壤盐化亦未见减轻。另外,由于连年干旱,不少地区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有待补给水分。
华北地区缺水,但黄淮海平原水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节约灌溉、工业与生活用水的工作要大力加强。其中以灌溉水为大宗,在小麦生长季节减少灌溉次数,降低灌水定额,能够节约50—70%的用水量,仍可保丰收。
自1963年起,整治海河平原骨干河道,已使干沟两侧约一里宽范围土壤盐分减少。从六十年代起,黄淮海平原陆续建立的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盐碱土改良试点,经三五年的周期土壤脱盐后,已使盐分减少,粮食亩产由一二百斤提高到六七百斤以上。这类地区改造的中心环节是调节水盐运动,排蓄结合,以排盐为主。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土分别采取措施:对淡质水盐斑区,可采取平整土地,开采地下水用于灌溉,加强营造林带、林网,林下种植草类、灌木,也可种植多种果木及牧草;对地势低平、水位增高、矿化度加重、土壤含盐较重的盐碱土,应采取抽咸补淡,淡化地下水,结合林网、轮作等措施,使土壤脱盐;对老盐碱窝及滨海地区,可埋设暗管,抽咸换淡,二三年后即可生长灌木与草类;沿河洼地及滨海大洼,合理使用水沙,放淤种稻,亦可获丰收;对一时尚不易改造的盐碱大洼,如能选育耐盐草类亦可用于放牧。
平原中还有约三千余万亩沙土随风飘扬的低产土壤,采取营造林带、林网,农业与干鲜果类结合种植,对作物采取多次少量施肥,小定额多次灌水,亦能有较好收益;还可广种牧草,以牧促农。果树中鸭梨为北部沙区特产,近年来种葡萄酿酒也获得较高经济收入。
目前,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约占70%,林业占1.6%,牧业不到10%,渔业仅0.6%。应积极调整和改善粮食及其他作物布局,如因地制宜地种植养地的豆类作物及耐旱耐涝的小米、小杂粮以及耐涝的高粱等。这一地区棉花生产应提高质量与级别。近几年棉花集中种植在易涝的低平原区,应进行调整,把棉田面积压缩10—20%,可以不减总产又大大改善棉区生态条件。
畜牧业为这一地区生产的薄弱环节,应大力发展。目前,一方面是畜产品与有机肥料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又以大量饼肥直接肥田,实属浪费。如能以饼粕过腹还田,则可一举两得。发展牧业首先应保证饲料来源,要逐步发展饲料种植与饲料加工体系。在保证人均一亩粮田的同时,进行粮草轮作,广种牧草是促进单一种植业转向农牧结合,达到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如苜蓿等不应作为绿肥压青,而应过腹还田,既增加了畜产,又扩大了肥源。此外尚应建立各种混合、配合饲料工业,把农副产品、秸秆、饼粕、动物下脚料、野生植物等充分利用起来。如能在县(市)或乡镇广泛建立饲料、屠宰、冷藏、肉类加工、乳品制造、皮革加工、畜产运输等农工联合企业,安排好产供销体制,不仅可以满足这一地区八大城市及十个中等城市的需要,还可争取出口,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区的生产专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一地区的林木覆盖率仅5%。大洼地中几十平方公里内几乎不见林木。树木对改良盐碱土壤和防风固沙有效,须建立林带、林网防护体系,争取在本世纪末使林木被覆率达10—15%,将可大大改善平原农业生态环境。
黄淮海平原地区适生多种干鲜果类,如深州密桃,肥城桃、金丝枣、封丘石榴等;核桃、柿、板栗也是该地区的主要产品。如能改善产品质量,完全有可能打入国际市场。总之,黄淮海平原大有发展林果的前途。
平原中有大量坑塘洼淀,把这些长期闲置的水面利用起来,深水养鱼,浅水种莲藕,亦可增加大批收益。这一地区冬季光照充沛,有建挡风草墙种菜的良好传统。近年来又建立不少向阳暖屋、塑料棚,可大力开展冬季种菜、养鸡。
上述种草养畜、合理轮作、林网防护、大种果木、庭园经济等,均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这一地区农业现代化经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