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下一个危机是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0
第5版()
专栏:

下一个危机是水
武培真 王异
近几年,世界许多地区缺水现象愈加严重。非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埃塞俄比亚由于干旱无雨,禾苗枯死,土地龟裂,成百万人逃离故土。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由于旱情严重,小麦大量减产。在拉丁美洲,一向雨量丰沛的巴西也出现旱灾。在我国,一些城市一再为缺水而告急。可以说,除南极洲之外,其它各洲都出现了水的危机。据统计,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已达四十多个。联合国早在1977年2月即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水多可以成患,但干旱却是更严重的灾难。世界上干旱少雨地区,工农业大多比较落后。
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兴衰,也影响着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有的国家首都因为水资源枯竭不得不迁到新的地方。目前,北京水的形势比较严重。据多年统计,北京地区平水年可开发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四十七亿吨,枯水年只有三十四亿吨。可是,北京城乡目前年用水规模已达四十六亿吨。特别是市区,地下水年补给量只有六亿吨,而开采却达到九亿吨。连年超量开采,已使市区地下水比解放前下降二十多米,全北京地区已有一半离心泵失效,水厂生产效率普遍降低。由于承德、张家口、大同地区旱情严重,密云、官厅两水库蓄水量已减少到只有蓄水最多时的四分之一,接近失去供水能力。在今后一两年内,如果没有新的水源补充,北京将不得不对居民用水实行定量配给制,部分工厂(包括部分发电设施)也不得不关闭。世界各地许多事实表明,水的危机比石油危机波及更广、影响更深,人类已经到了非重视这一问题不可的时候了。
那么,怎样缓解水的危机呢?有的国家之间为获得水源而诉诸武力;美国为缓解北部个别城镇缺水困难,不惜花费重金建设横跨国境的输水管道,从加拿大买水。澳大利亚个别地区为摆脱缺水的威胁,不得不采用一斤石油换一斤水的办法解决生活急需。我国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三百多个大中城市有一百八十多个缺水,四十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而且华北、西北地区大面积缺水。我国采取美澳的办法来解决缺水问题是行不通的。
淡化海水的办法是否可行呢?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降低,此法在许多国家发展较快。到八十年代世界上海水淡化工厂已达二千二百多个。科威特、沙特阿拉伯、苏联和日本都建成日产九至十万吨的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从技术经济评价的观点来看,对于我国沿海城镇来说,淡化海水确是一项划算和前景广阔的有力措施。而干旱少雨又远离海洋的我国北方内地城镇,解决缺水的重要途径则要靠南水北调。我国有水量富足、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又有不经扬水可使长江之水直达北京的理想线路,这是天赋的优越条件。华北平原,水资源历来不足。要使这一带工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必须用长江、黄河之水(特别是长江水)为其“输液”,变大量旱田为水田,同时解决京津等许多大中城市工业用水问题。除此之外,借机形成我国的第二条南北大运河,也是加快物资交流、造福全国的百年大计。此种富国强民的战略措施,早实施则早日带来整个华北经济面貌的改观。但开凿我国第二条南北大运河,毕竟工程浩大,三五年内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缓解北方城镇缺水的应急措施,是大力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目前,我国水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对于水的危机和节约用水,许多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有的宁可月月被罚款,也不愿一次性地多花几个钱购置净化污水设备。有的宁可多花钱买“省事”的自来水,也不愿多“操心”制造循环水。他们考虑本单位眼前经济利益多,考虑长远影响和社会效益少。
如何减少水的消耗,并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通过现代技术处理后能循环使用,这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以为,一是要改进用水设施。譬如炼钢,我国产一吨钢耗水量为八十九吨,而国外平均为四十一吨,节水潜力较大。工业上此种情况很多,改进工艺便可大量节水。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净化工业和生活废水,变一次性使用为循环使用。目前,我国循环用水率较低,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达到40%以上,而世界工业发达的国家已达到60%至80%。有人测算过,二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循环用水率提高10%,节水量即可以亿吨计。大连市工业用水每天大约需要一百三十万吨,水源是不足的。它是靠循环用水、废水利用与一水多用等办法来解决的,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75%。如果全国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则可以解决今后十五年需要增加用水量的一半。由此可见,各城镇、各企业努力搞好净化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希望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