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散文中的“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0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散文中的“我”
柳嘉
我所以热爱散文这种文学形式,以及认识并掌握这种文学形式,归结到一点,也就是知道了散文之中有个“我”。散文是最利于直接表述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因其短小、活泼、抒情、议论、写景、状物,使“我”能任意驰骋,要比小说直接,要比诗歌随意,要比报告文学自由。因此我挑中了这种文学形式并且经常运用它。而经历了这些年的写作实践,总觉得,凡是自己的感觉还好,别人也认为还可以的篇章,都是写出了自己的真正感受的。凡是差强人意或失败之作,都是“我”的感受不深,或无“我”的真情实意。即使有“我”,也是一个矫揉做作的“我”,而非真“我”。如果能将这个标准去看当今的散文,是否可以说,有“我”是真谛,无“我”是通病。
当前的散文有个创新的问题。所谓新便是不同于他人,不同于他文。归根结蒂是个性。每一个作家应当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作品也应当有它的个性。个性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包括了作家的素养、气质、风格、语言,也包括了文章的取材、构思和表达方式。对过去,应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前文。对现在,应不同于他人,不同于他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也就是标新立异。
人与文的个性,是统一的、延续的,但在统一与延续中又有个迥异与中断的成份。例如在风格上,一个作家既可以保持自己的一贯特色、擅长于某一方面;也可以改弦更张、作出多种尝试。但保持一贯,应当不断有所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或雷同;改弦更张,又应当显示彼此和前后间的有机联系。这样便可以造就散文百家落英缤纷、异彩杂呈的繁荣局面。
讲求个性并不等于否定前人与忽视他人。发展总是从继承之中得来,异军也常在兼收并蓄之中突起。往往是善于从前人从今人中汲取营养的作家才能真的有所成就。
然而,“我”决不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个性应当隶属于时代性之中。惟有真正体现了时代性的个性,才具有深刻的、闪闪发光的个性。当前有些散文个性的不突出,常常表现在不敢正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不敢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当然这里所指的“自己”决不是自我,而是融合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一员。由于所说的不是人民群众所想说的真话,所抒的不是人民群众感同身受的真情,因此读者并不喜欢去读它。难道这不也是当前散文稍逊风采的原因之一吗?
当然,要做到有“我”,突出散文作家和作品的个性也并非易事。其中有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因素。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的执著的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