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1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综述
广东省第二次经济特区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2月中旬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与会代表认为,几年来,广东省三个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是很显著的。特区建设的成就,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方面:①初步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环境;②工农业生产以及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几年间这些产业的产值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③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为国家创造了一批外汇收入;④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经济特区的作用,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初步发挥了四个“窗口”与两个“扇面”的吸收、辐射作用,引进了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特区和内地的四化建设;②为沿海开放地带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初步经验;③为内地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计划体制、基建管理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物价体系、劳动工资体制、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某些有益的经验;④锻炼、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特别是如何适应当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人才,在建设过程中一大批熟练的工人也成长起来了。
当然,特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某些问题,例如基建战线过长、非生产性基建规模过大等。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着重从理论方面对办好特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经济特区当前是否存在转型的问题,在讨论会中存在不同看法。有些代表认为,当前特区的经济模式属于内向型,没有做到“三个为主”(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所以仍然存在着一个如何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型”的问题,有人甚至提出今后特区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解决这个“转型”问题。但是也有不少代表认为,“转型”的提法不确切,因为创办经济特区的初期,中央、国务院对试办经济特区的方向早就提出了外向型经济的要求,我省三个经济特区一般也是按照这个方向来进行建设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办成一个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如何进一步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一步贯彻的问题。
关于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问题。代表们对产业结构“应以工业为主”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代表认为应提“以工业为基础”,同时重视经济特区的商业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外向型商业贸易机构的建设,发展外向型的流通渠道,对规模过大的内向型的商业贸易、旅游业应加以适当控制。有的代表认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应提“外贸导向型”比较恰当,要加强外贸工作,认真进行外贸体制的改革,通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来带动特区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些代表主张,特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不要搞“一刀切”,应该根据各个特区的不同特点、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重视发展工业的同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时代潮流的新产业、新产品。
关于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将经济特区的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与利弊,而且可以使我们制订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怎样划分特区建设发展的阶段,代表们发表了许多意见,还需继续深入探讨。
关于经济特区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在讨论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代表认为,经济特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同内地一样,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据此建立特区的经济管理体制。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主张经济特区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对特区的宏观控制。如何加强特区的宏观控制?第一个层次是要建立国家对经济特区进行宏观控制的机制,第二个层次是要建立特区本身的宏观控制机制。有的代表不同意上述见解,认为特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特区经济的宏观控制主要是间接性的,经济特区应建立起不同于内地的、充分重视和发挥价值规律调节作用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在讨论中,还有的代表提出,特区经济应该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重视国际市场的调节作用。
代表们还对经济特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木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