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田野上的新追求——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2
第8版()
专栏:

田野上的新追求
——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缪俊杰 李彤
摆脱了温饱之忧的赣中农民,富而思乐,富而思文,富而思智,正在开始一种全新的追求和向往。宜春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及时地倡导和扶植乡镇文化中心的建设,并大力支持自发产生的农民文化户,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文化网正在形成。
我们来到赣中,在宜春地区的上高、万载两县和宜春市参观了农村文化设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上高县办了七个集镇文化中心,十七个乡(场)文化站,一百五十个村俱乐部。宜春是“摄影之乡”。我们每到一乡,立刻有几台乃至十几台照相机对准我们,快门声噼噼啪啪,闪光灯明明灭灭。问了几位是做什么工作的,都回答说:“种田的。”上高县泗溪乡正在举办农民业余摄影进修班,五、六十位摄影爱好者在这里交流技艺。农民为记者照相,可见摄影在这里已普及到何等程度。宜春地区最早搞起农民摄影活动的是上高县锦江乡,1984年2月成立的乡农民摄影协会,现有会员六十一人。他们自己购买了四十六架照相机,建立了十九个暗房,有两位农民到县城开设了照相馆。他们的摄影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了二百一十九幅,参加县以上展览的有二百五十多幅。去年9月,出自这个乡农民之手的六幅作品入选《宜春风情》,在北京展出。
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又反作用于生产的发展。在锦江乡锦河村一个波光粼粼的鱼塘旁,我们访问了李万淼家庭文化室。这个文化室是三十五岁的李万淼养鱼致富以后,在自己的堂屋里办起来的。室内摆着他自己订阅和购买的大量水产杂志和书籍,挂着他自己拍摄的养鱼技术照片,任人翻阅。他发起成立了农民养鱼研究会,任理事长,除了本乡的五十四户会员外,甚至有广西边防前线的战士也来信要求入会。上高县新界埠乡的富港村过去是个血吸虫疫区,曾流传有“富港不富穷倒门,有女莫嫁富港人”的民谚。1981年以后,这个村在俱乐部中办起了农民科普夜校,到1984年,一百多名学员都达到了乡农技员的水平,又开始学习中央广播农业大学的课程。科学种田发挥了效力,1985年的粮食平均亩产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纯收入增加近六倍。一个本来家境困难的青年农民学会了科学种田后,大获丰收,全家人平均收入超过八百元。他逢人便说:“我家这碗饭,也有俱乐部一锅铲。”在栉比成排的农村新居两层小楼间,乡党委书记这样总结这个村的经验:“科学文化工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催化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加剂’。”
在宜春地区的文化户中,大约有70%是无偿或基本无偿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的。“一户兴办百户受益”,从中很可以看出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先进分子的精神境界。上高县承包锦南饭店的专业户潘银生办起了全县最早的家庭文化室,他曾自费举办了农民家庭运动会、全乡青少年智力竞赛,去年春节花五百多元为大家扎了两条龙灯。去年4月,老潘在店堂里拾到一个装有一万五千元现金的提包,第二天就主动送还失主,这行动被人们广为传扬。宜春县芦村乡农民、共产党员周发牙的门楣上写着“文化乐园”,他家较富裕,但不是“万元户”。三年多以来,他为兴办群众文化,投资达九千余元,修建了阅览室、乒乓球室和篮球场,每天晚上免费为农民放电视。我们参观了他家居室,室内样样都是普通家具,生活很简朴。两相对比,看出他的精神境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一个人富不自在,一个人乐不痛快。我苦一点,累一点,但觉得心里踏实。”他家门口的一副对联更清楚地说出了他的心愿:“你富我富他富千家都富,日乐月乐岁乐万户同乐。”
在宜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正在扎扎实实地开展着。高尚的文化娱乐,又逐步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提到更高的境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农民的新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