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求实之路——访汕头经济特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4
第2版()
专栏:

求实之路
——访汕头经济特区
本报记者 计泓赓
新年前后南下经济特区采访,事有凑巧,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了相同的议论:
“汕头特区的路子对。”深圳蛇口工业区一位老资格的“开荒牛”说。
“量力而行,讲究经济效益,你们不妨去看看。”广东省主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
“看来他们的工作比较扎实。”北京一位经济学家说。
于是乎,下决心去汕头特区一窥“庐山真面目”。
汕头经济特区,起步较晚,1982年才动工兴建第一批通用厂房。论“气派”,谈不上,大多数的建筑物才五六层,最高的十一层大楼——特区办公楼也仅竖起了个外壳;论面积,不过“巴掌大”,目前才开发建设了零点四四平方公里,楼宇集中的地方,不用坐车,步行很快就能转一圈;新盖的宾馆只有一座,楼层不高,床位不多……
别瞧它貌不出众,可内秀哪!
“0.2”起步
汕头经济特区,原是市东面的一片荒滩、海塭。国务院第一次批准汕头特区的范围是一点六平方公里,面积不算大,但是他们衡量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又把它切成五小块,逐片开发。第一片小区是零点二平方公里。在建设的头两年,他们就是在“0.2”上做好文章的。
1984年,他们又着手开发第二个小区,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
是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还是忙于铺摊子,上规模,上速度?有人认为,一口一口地啃,太慢了。特区领导者认为:汕头历史上就是通商口岸,著名的侨乡,轻工业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过去因为地处海防前线,建设发展慢,机场、交通等条件尚差,大铺摊子,广建楼宇,能填满吗?填不满岂不成了包袱?潮汕籍的华侨、华商,遍布港澳、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筹集资金并不难,有些原籍潮汕的外国银行董事长,就很愿意借钱给汕头特区。特区领导者再三考虑,现在大铺摊子没有必要,该借的钱要借,可借可不借和没有必要借的钱就不借,借钱要还,还得付利息呢。1984年底,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扩大至五十二点六平方公里,他们重新订了发展总体规划,依然坚持逐片开发的原则。
就这样,他们盖一座楼,填满一座。如今,轻工业厂房楼已建起了十二幢,九幢已经摆满,余三幢已陆续租出。已投入生产的外国独资、中外合资、内联企业有四十八家,准备投产的有二十家。工业的特点是“小、轻、精、新”。有全广东之最的中港合营华宝制衣有限公司,先进的设备工艺,使生产出来的西装美观笔挺,远销欧美。被誉为“彩色的路”——中新(新加坡)合资地砖厂,引进联邦德国先进设备,就地取材,生产现代化的建筑材料。那黑、灰、红、褐镶色的曲波地砖、云絮地砖、工字地砖、曲波状草饰地砖,好象多色点心,机器一压就出一大盘。用它连锁铺地,可以美化庭院、街道。还有外商、港澳客商独资的地毯厂、电子玩具厂及生产卫星地面接受站的内联企业等。
特区专用码头,原来选定的地方范围大,要填平大片海滩,修三公里长的公路,四百米长的新堤,五百米长的引桥,工程量大,施工期长,投资要三千多万元。经过反复比较,他们另选新址,地盘虽然小了些,但吞吐量与实际需要相符,不用填滩修路,引桥只百米长,投资可减一半还多。这个专用码头上得快,见效快,从打第一根桩到验收、试生产,前后只用一年功夫。1985年12月份的进出口货物达七千吨。
着重抓外向型工农业
有一段时间,海南岛等地一股“赚大钱”的风也曾刮到这里。1984年、1985年上半年,这里也确实做过一些倒手买卖,但很快就刹住了。特区领导者认为,生意要做,但不能乱做,更不能钻政策的空子。他们着重抓了外向型的工业和农业、水产业,商业、服务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规模不大,正好适应小片区建设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汕头特区唯一的新建宾馆——龙湖宾馆,它小巧玲珑,高不过三层,服务设施齐全,带卫生间,但房间只有五十套,一百零四个床位,只花了七百多万,经常宾客盈门,1985年已接待了二万一千人次。如盲目贪大求高,肯定会有不少房空灯黑,做赔本生意。有人说:“小宾馆反映了汕头特区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现在,建设发展了,小宾馆不够用了,他们正与香港合作,扩建三幢楼,最高一幢七层楼,增加二百套房间,预计今年年内就可投入使用。
特区一位负责人说:这里并不是没有压力,没有争议,也不是没出过问题,但最后还是回到实事求是道路上来。
汕头特区创办至今,用汇和创汇接近平衡。基本建设投资一点八三亿元,1984、1985年税利累计及回收资金,已达全部投资的45%。
经济硕果来源于正确指导思想之花。他们在对外洽谈和安排项目时,注意了要把生意做到海外去,产品以外销为主,并讲究经济效益。澳门客商独资开设的华达宝陶瓷制作厂有限公司,产品全部外销。一开始有人认为,潮州本已有那么多陶瓷厂,为啥还要让外商来办厂?结果办起后,这家厂不但利用了当地无出路的白坯,还给潮州陶瓷业在生产经营上提供了启示。这家厂靠信息吃饭,针对国际市场需要,精于设计,不断花样翻新。他们引进了国外五百多种彩色陶瓷样品,公司走廊里还挂着四百多种款式新颖的国外白坯造型照片。他们的设计既仿中国之古,又仿外国之古,还考虑了国际流行式。一种口宽腰细、棱形喇叭口的大花瓶,图案中部是几幅中国古人象,装饰边用西方的,造型是日本式的,中西合璧,惹人喜爱。这家厂的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国外订单收到1986年下半年。它吸引了潮州很多瓷厂前来参观,对比人家怎么搞出口产品,外销渠道是怎样打开的。给古老的潮州陶瓷业提出了新课题。
汕头特区创业者的眼睛除盯在能发挥本地优势的工业外,还盯在汕头另一优势——农业、水产上。他们吸引外资,加强内联,兴办了一批外向型的水产养殖场、果蔬场、特种农艺中心、野生动物养殖场,引进推广了十几个国外良种。现在汕头特区生产的潮州柑、木瓜、甜玉米、西兰菜、芥兰菜、甜椒、鳗鱼、对虾、螃蟹、龟、蛇,产品96%进入国际市场。去年农产品经特区加工出口,创汇近一千万美元。
海外海内请顾问
在香港,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潮汕籍的同胞;在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祖籍潮汕的人也很多。加上港澳,总计有六百多万。汕头特区成立了顾问委员会,聘请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潮汕籍知名人士庄世平担任了顾问委员会主任。庄老在香港请了二十位热心家乡事业的知名、有专长的人士组成了顾问团,两个月开一次会,一年开一次年会,又顾又问,出谋献策,沟通信息,穿针引线,成了汕头特区与港澳、与国外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香港的顾问团已为特区和汕头市办了不少好事,如引进八十年代水平的超声波电路线板、塑料制品厂,其它如龙湖商场的兴办、龙湖宾馆的扩建等等,都有顾问们的功劳。香港顾问团介绍到汕头特区的项目共有几十个。1986年新年伊始,庄老又和顾问团人士来到特区开会,对进一步开发特区提出宝贵意见。
汕头特区还在北京聘请了十七位在海外较有影响的潮汕籍老同志担任特区顾问,还准备在世界其他地方聘请顾问。先着眼于潮汕籍的国内外人士,又不限于潮汕籍,争取逐步扩大。
汕头特区聘请海外海内顾问,不是赶时髦,而是切实使其发挥参谋、咨询、指导作用。特区有一位领导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每月向顾问们通报特区的综合情况,重要的专题信息随时通报,向顾问们提出一定时期内特区要探讨的问题和碰到的新课题,使顾问们心中有数,更有效地为办好特区出谋划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