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塞拉利昂的发展和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4
第6版()
专栏:

塞拉利昂的发展和变化
汪勤梅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的西部。由于殖民者的长期统治,独立前,它的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贫困。1961年4月塞拉利昂宣告独立。二十五年来,塞拉利昂政府和人民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了可喜成果。
为了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塞拉利昂政府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国家发展银行、全国合作发展银行等,将全国金融财政置于政府管理之下,并先后将外资经营的钻石、铁矿、铝钒土、金红石四大矿业公司51%的股份收归国有。钻石是塞拉利昂政府财政和外汇的重要来源,每年出口收入占它出口总值的60%左右。
此外,还建立了国家钻石公司,统管全国的钻石开采、收购工作。国家还建立了十一座中、小型国家棕榈油厂,产品已能满足国内需要。
塞拉利昂政府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强调“发展农业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和“实现粮食自给”。它不断增加农业投资,如1981—1984年三年发展计划,用于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4%;成立全国农业发展局和全国农业科研会,负责农业发展规划,协调农业科研项目,培训大批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政府还鼓励开荒,免收新开荒的土地税,以扩大耕地面积;组织军队参加生产劳动,在营区附近开荒,种稻、养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家减少了大米进口的数量。政府向农民提供廉价化肥、农药,注意培育、推广良种。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稻米年均产量一般都超过五十万吨,1978年最高产量达到六十三万吨,正常年景只需进口大米四万吨左右。同时,塞拉利昂的经济作物也增产,以咖啡、可可为例,1970年以前年产仅五千吨左右,八十年代增至一万吨左右。塞拉利昂的工业也有较大发展。1960年以前,它只有几家小型加工工厂,目前已拥有机修、炼油、针织、制糖、糖果、卷烟、火柴、粮、油加工等五十家中型企业和四万多个小工厂和小作坊。汽油、面粉、饮料、香烟等产品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要。家具、火柴、糖、食盐等产品自给有余,还向邻国出口,过去一切生活消费用品靠进口的时代宣告结束。
塞拉利昂群众的生活有所改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1974年人均收入一百八十美元,进入八十年代,人均收入超过三百美元,1982年上升到三百九十美元。五十年代,塞拉利昂的文盲占人口的95%,学龄儿童入学率低;独立后,各类学校和学生成倍增长。
以史蒂文斯为首的全国人民大会党1968年执政后,对内促进全国团结,稳定政局,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强调实现粮食自给;对外坚持反帝、反殖、不结盟,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吸收外国投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较好势头。但是由于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任意压低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不断提高工业品的进口价格,美元保持高利率等原因,塞拉利昂外贸连年逆差,外债日增,经济仍面临一定困难。以莫莫总统为首的塞拉利昂政府,提出“纪律、诚挚、团结、责任”的口号,制订了控制物价、反对贪污、打击走私等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克服经济困难。我们相信,经过长期的奋斗,塞拉利昂的经济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附图片)
近年来,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工业、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成为西非繁华的城市之一。 新华社记者 乐祖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