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石油生产与科威特的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5
第6版()
专栏:

石油生产与科威特的繁荣
张文建
在阿拉伯半岛的东北隅、波斯湾的西北角,有一个以其富有而闻名于世的石油王国——科威特。它的一万七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国土,几乎都是光秃秃的沙漠,既没有涓涓的溪水,也看不见烟波浩渺的湖泊。但是在这一望无垠的大漠下面,却覆盖着一个储量极为丰富的“石油海”。据1985年初探明的石油储量,仍有九百亿桶,仅次于苏联和沙特阿拉伯,占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科威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自1961年科威特独立之后,国家从外国人手中掌握了石油生产的经济命脉。从此,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猛涨,科威特石油生产大幅度上升,石油美元收入惊人地剧增,占到了国家总预算收入的90%。这个阿拉伯沙漠中的穷乡僻壤在不到二十年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约二万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近十多年来,科威特政府十分重视利用石油收入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石油提炼、加工、天然气液化和石油化学工业。目前全国三座大的炼油厂,可以提炼本国产油量的70%。今天,在科威特南部海岸边,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成龙配套的石化工业区——舒伊巴工业区,占地三百九十公顷。这个工业区包括二十六家公司所拥有的三十家工厂,其中有大型的炼油厂、海水淡化厂、化肥厂等。有一万多名本国和外籍职工在这里工作。
今天,在科威特市内最雄伟、高大的建筑是“科威特大塔”,它巍峨地耸立在伸进海湾的一个海角的顶端。这组建筑是由三座高塔构成的一个塔群。右边的主塔高一百八十七米,半腰有大小两个球体。大球体下半部是一个可纳百人的高级餐厅;上半部是一个旋转式的游览厅,再上面的小球体内,是一个娱乐厅。中间的小尖塔是灯塔,它为过往海湾的各国船只照明航向。左边的大塔是水塔,可储二百万加仑的淡化水。
科威特地下水奇缺,可谓“淡水贵如油”。最早,这里的居民靠在院子中央挖坑蓄存雨水生活。后来改为用木船和皮囊长途跋涉从伊拉克南部的阿拉伯河运来淡水。从五十年代后半叶起,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进入了海水淡化的新时期。近30年来,科威特在海水淡化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独占鳌头。目前全国建有五座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一点零六亿加仑,可给全国居民提供充足的淡水。这里的每个住家的屋顶上,都装有两个呈圆柱形的白色蓄水罐。水塔同一座座加水站相连,加水站的水车队把一车车淡水用高压泵打入各家各户的蓄水罐内。水罐与室内管道相通,形成一套“闭路式”自来水系统,居民用水十分方便。“淡水贵如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与海水淡化工业同步发展,科威特电力工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全国有七座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九十亿度。由于发电能源是就地取用的石油和海水,因此成本很低,每度电费约折合我人民币四分钱。这对于收入上万美元的科威特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家用耗电量惊人。
巨大的石油财富为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这个仅有一百多万人的国家建有四百七十五所中小学校和一座容纳一万多名学生的科威特大学。全国普及了高中教育。高中毕业生基本上都可以升入大学。科威特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比较发达,目前全国有十五座大医院和五十四座医疗中心。国家用于医疗事业的拨款平均每年为五点五亿美元。除了对全民实行免费教育和医疗待遇之外,政府还在住房、物价以及结婚和生孩子方面给国民提供数目可观的补贴。
今天的科威特,是一个多种族杂居的国家。近二十年来,到这个“黑金子国”来的“淘金者”显著增加。目前在全国一百七十万人口中,60%是外籍人。他们来自一百二十五个国家。其中少部分人是政府机关的下级职员、教师、医生和商人。而大部分人则充当出卖苦力的劳工和佣人。他们在炎热的气候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把自己的汗水撒在这片沙漠上,为建设这个富有的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附图片)
科威特的一个水塔群。 张文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