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首都文艺家谈文艺要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6
第3版()
专栏:

首都文艺家谈文艺要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郭玲春)如果一篇刻意求精的诗文没有读者群,倾注心力的剧作和影片也少人问津,你当作何感想?中国作家协会常务书记唐达成的看法是:不写人民魂牵梦绕的事情,人民就会报之以冷淡。
一个长久以来为文艺家所注重的问题重又提起,这就是文艺与群众的关系。《文艺报》社以此为题,前天邀请首都部分作家、艺术家、评论家进行座谈。
唐达成向大家转达了群众的声音。那是河北昌黎一个农民的来信,信里叙述了电视剧《新星》在农村引起的反响。人们关注着剧中主人公在这场艰难改革中的命运,以致自发地组织了讨论,并致函作者,希望他继续这一个故事。唐达成由此得到启发,认为,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文艺家应当注目于大的事业。
评论家李希凡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见解:创作不能听任自发或自流。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大力提倡,不容忽视这样的实际:我们面对的是中国的人民群众。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无所倡导,这是冯牧一径坚持的观点。他强调,当国家正进行着一场伟大的斗争,在文艺上提倡、扶持甚至组织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是无可厚非的。武侠小说在街头书亭上仍居于“领衔”地位,某些有辱于文学名声的刊物也无意“隐退”,这使他感到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紧迫感,于是大声呼吁:文艺应当贴近时代。
刘心武的发言可否代表部分处于创作旺盛期作家的思考?他说:我们的文艺必须为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从事伟大改革的党分忧。
从发言者提供的事例,记者“捕获”到“文艺与群众”这个议题的又一种答案——他们为时代的巨变所震撼,正自觉地靠拢群众。黄健中谈到,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电影导演把工作、生活的基点安在远乡僻壤。他自己,拍完《良家妇女》,带着影片到了贵州山区。他每月两次,走进北京一家没有暖气的小影院,为的是感受群众对艺术的好恶。他说,文艺工作者对人民是负有责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