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开放和改革给妇女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广东省东莞市农村妇女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2-26
第4版()
专栏:

开放和改革给妇女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省东莞市农村妇女的调查
开放、改革对妇女意味着什么?妇女在开放、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了什么作用?她们自身又在开放、改革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带着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到广东省东莞市农村进行了调查。
东莞地处珠江入海口东侧,南邻香港,北靠广州,水陆交通方便,农产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个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落实开放、改革政策,使全县经济迅猛腾飞。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将东莞县改为县级市。从这样一个在开放、改革中崛起的新兴城市的农村,我们看到,开放和改革给妇女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机,这里的农村妇女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身伟大的变革,创造出惊人业绩。
(一)
开放、改革给妇女提供了发挥优势和才能的广阔天地,千千万万农村妇女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从工、从商,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等商品生产,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女子产业大军,在经济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放以来,这个市利用邻近香港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引内联企业,全市已办起区乡(区、镇相当原来的公社,乡相当大队)企业五千四百家,二十七万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已有70%的人从农村转移出来投身第二、第三产业。仅一千五百九十二家来料加工厂的九万一千多名工人中,就吸收农村女劳力八万二千多人。在这里,农村十六岁至四十岁的中青年妇女大部分都已“洗脚上田”,离土不离乡,务工经商。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也大都从单纯农业型逐步转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她们边从事田间劳动,边经营养殖、加工、服装等业。这就使广大妇女从笨重、低效、单一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她们力所能及的、符合妇女生理、心理特点的劳动。
在毛纺、服装、玩具、电子、假发、珠绣、丝花等来料加工业中,女工一般占八九成。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特点,使她们在生产上大大胜过男子,产量高、创汇多的往往是她们。常平区规定,每月创外汇超过三千元港币的才能当选劳动模范,结果,全区评选的二十三个劳模全部是妇女。在第三产业以及种养业中,妇女的优势和潜力也得到充分发挥,一大批有胆识、善经营的女改革者、女能人脱颖而出。全市区乡企业中已涌现出一百七十名女厂长、女经理,三千五百多名女车间主任和班组长;还有许多以妇女为主的个体工商户、专业户、联合体。在莞城镇、虎门区和茶山区,办得最好的工企业有不少都是所谓“女流”当家。茶山区制衣厂掌权者林图住的丈夫也是个厂长,但妻子的工厂每年上交利润占全区区办企业上交利润的40%,丈夫的工厂却远远不能相比,“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东莞是举国闻名的水果之乡,荔枝、香蕉产量位居全国之冠,柑桔在广东省名列前茅。在一些果树、蔬菜专业村,妇女成了生产的中坚和骨干。东坑区龙坑村是闻名遐迩的柑桔专业村,村里的九十多名男劳力全部外出搞运输和承包桔园,剩下的九十五名女劳力,靠种柑桔、卖桔苗、养鱼、种稻、搞家庭副业,去年人均创产值一万二千元,使这个村成为户户万元的百万之村。人们夸奖开放后的东莞,土地长了金,妇女也成了插上翅膀的金凤凰。市委书记风趣地对我们说:“全市一年十九亿多的产值、一亿六千万美元的外汇,有一半多是妇女创造的,我们这儿的娘子军不只是‘半边天’,而是‘大半边天’哩!”
(二)
开放、改革拓宽了妇女的视野,激发了她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学文化,学技术,做强者、当能人的热流正在广大妇女中勃然兴起
过去,这里的妇女囿于小农经济的范畴,见识少、文化低,眼光短浅,迷信天命,开放改革使她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商品经济的新世界,看到了自己的才能和力量。许多妇女已不信天命,转而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了。迫切要求学文化、学技术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这里也搞扫盲,但闭塞、贫穷使妇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上夜校记工分也不愿参加。现在,农民学校如雨后春笋,乡乡办夜校,搞讲座,妇女们不请自到,一听说哪儿讲授什么新知识、新技术,她们自己出钱,不管跑多远也要去学。去年妇联和有关部门共举办文化技术学习班九百二十六期,妇女参加学习的达八万二千多人。四十五岁以下的女文盲四年前就全部脱了盲。现在妇女们已不满足于会断文识字,而要求掌握多种生产技能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不单会科学种养,还要学电子、电器、财会、外语,学经营管理,有的同时兼学几门。她们再也不安于在家里抱孩子做饭,而要走上社会,学本事,做强者,当能人。自立自强的观念,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在一些妇女中十分强烈。由知识青年成长起来的女厂长叶群娣用一年时间读完了企业管理夜大学的课程,现在每晚仍坚持读书看报一个半小时。她的塑料厂不断开发新产品,在与全市七百多家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去年全厂人均创产值二万元。大朗区青年妇女叶红璋的丈夫叶钦海培植优质矮化荔枝在全国出了名,叶红璋不甘落后,她把孩子送母亲处抚养,自己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夫妻俩订阅报刊五十二种,通过潜心钻研,叶红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荔枝嫁接“土专家”、“女能手”,仅出售优质荔枝苗一项,每年就收入六万五千多元。
(三)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陈腐观念在改革中受到大冲击、大涤荡,妇女正在由“煮饭婆”变为“家庭总理”,由依附丈夫,变为自立于社会
过去,这里的妇女经济上不能独立,她们处处依附于男人,在家里被看作是服侍丈夫、公婆和儿女的“煮饭婆”。如今十六七岁的姑娘,进厂一两个月,月工资就是一百多元,甚至两三百元;四五十岁的农妇,种一亩柑桔三年后每年就能卖两三千元。妻子不但不靠丈夫养活,不少人挣钱比丈夫还多。石碣区珠绣厂四十三个已婚妇女中,有三十八人的收入高于丈夫。经济上的这种变化,使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什么“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什么“娶回来的妻,买回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等封建思想、习俗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夫唱妇随,男人在家里享有绝对权威,什么事情都是男人说了算,妻子再累,丈夫也绝不插手家务。现在,家务活一起干,有事情商量着办,有的丈夫还把妻子誉为家庭经济的“总经理”。同时,随着农村托幼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家用电器大量涌入农民家庭,家务劳动大大减轻了,家庭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了。茶余饭后,夫妻双双看电视、听音乐、学文化、谈信息,共商致富大计和子女教育。石碣区有一个村,过去有十几个常打老婆的男人,现在妻子挣了大把钞票,夫妇相敬如宾。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捏得更紧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平等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正在形成。去年,各区乡共评出文明和睦家庭一万七千一百四十个,虎门区龙眼乡就有半数以上的家庭被评为文明和睦家庭。
随着经济上日渐富裕,妇女们开始求美、求乐、求多种爱好的新的生活方式。过去那种光脚丫、一身黑布衫的南方农妇的典型服饰,已被绚丽多彩的新时装所代替。西装、套裙、连衣裙、各种漂亮入时的衣衫,成了农村妇女的便服;开设在集镇上的美容厅、发廊以及夜晚举行的轻音乐会、舞会也常挤满了妇女。
妇女的婚恋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不少女青年的婚事往往由父母包办,现在,她们外出做工经商,见多识广,能自由恋爱,找称心如意的伴侣了。过去女青年找对象爱找城里人。如今城里有工作的女青年倒要找农民了。我们调查期间,就碰上了五起城里的女工、护士主动找农民结婚的。开放初期,也有小姑娘图钱财跟了港商阔老头的。现在,女青年自己手里有了钱,找对象就要挑人品、挑文化、挑才干了。财产的多少已不是重要的条件。过去结婚,女方一般都要彩礼,如今,时兴自备嫁妆。我们参观了唐洪乡一位姑娘的嫁妆,竟然有进口的大彩电、电冰箱、收录机、双缸洗衣机以及金手镯、金项链等二十多件,价值三、四千元,姑娘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全是她自己做工赚的钱。不靠父母、不靠丈夫,以自奋自立为荣,已在女青年中蔚成风气。
对东莞市农村妇女运动的调查,使我们深深感到,开放、改革大大推进了妇女解放事业,也对妇女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诸如,如何继续提高妇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她们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抵制能力和在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如何解除妇女的后顾之忧,做好妇女劳动力的保护;如何使妇女基层组织设置与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培养、推荐妇女人才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妇女工作必须顺应形势的要求,做好解放和发展妇女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全国妇联政策研究室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