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北京市二区西巷胡同执行爱国公约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7-10
第3版()
专栏:推广订立爱国公约的好经验!

北京市二区西巷胡同执行爱国公约的经验
储传亨
北京市第二区第八派出所的二龙路有条西巷胡同,四月二十日,胡同里的十六户人家,合订了一个爱国公约,各户又陆续订了家庭爱国公约。订胡同爱国公约时,充分发扬了民主,内容又订得具体。订约以来二个多月,由于大家坚持执行了爱国公约,胡同就变了样,人们也从心眼里变了样,一向缺乏互相联系、互相关心的十六个家庭,逐步变成一个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西巷胡同爱国公约的订立,是有领导的,并且经过了群众的认真讨论。公约订立前,北京市领导机关曾派了干部下去协助,积极分子从一开始起就牢牢地记住:爱国公约要“一条也不许它落空”,因此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在第一次居民大会上,积极分子向大家提出:“抗美援朝,人人有份。志愿军打仗,工人们增产,我们要研究一下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办。”于是,大家便开动脑筋,结合自己的情况纷纷发了言。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提出了各项保证,积极分子再把大家的意见加以综合整理,便产生了爱国公约的初稿。以后,积极分子又把这个初稿挨家逐户地去征求意见,有两户最初对“开会必到”表示了不同意;有一户提出要增加“团结互助争取当模范组”。经过这样仔细的商量后,又根据大家意见,重新做了修改。最后,召开了第二次居民大会,经过全体居民郑重讨论通过后,才正式成为全胡同居民的爱国公约。再用大字写在纸上,贴在巷内。各户又都争着抄了回去,以便自己随时依照执行。这种订法,大家都感到很满意。
公约订好了,用什么办法保证公约的坚持执行呢?他们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大家规定了个“抗美援朝日”,就是每到星期天的晚上,订立爱国公约的各户,集合在一起开会,主席和记录都是临时推选的,尽可能使大家轮流来担任。“抗美援朝日”的内容:一是逐条检查各户执行公约的情况(每两周检查一次),由主席读一条,各户汇报执行情况,有执行得很好,立刻就受到主席和大家的表扬;二是讲讲报纸,谈谈国家大事;三是讨论群众提出来要求解决的各种问题;四是由爱国公约小组长传达一下本周内派出所布置的工作,让大家知道最近要做什么事。五是,如有必要,就讨论修改爱国公约的某些条文。例如,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三大号召后,他们就修改了胡同爱国公约和家庭爱国公约。
两个多月来,他们始终坚持着这一制度,使抗美援朝工作不断得到改进。“抗美援朝日”是在各家轮流举行的,这样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在星期天的早上,小组长便把一块写上了开会的时间和内容的黑板,挂在开会那家门口,如此,各户便自动而准时地到会了。大家都很重视这个集会,有时,有的人出外回家晚了些,他宁可不忙吃饭,先去过“抗美援朝日”。他们预定每次会议只开一小时,但有时有了重大问题,大家觉得必要开下去,只要全体通过,也可延长时间。会上充满民主、团结、友爱的气氛。例如“七一”那天,恰巧也是他们的“抗美援朝日”,于是,大家一致通过延长开会时间,由讲报员马广元按照报纸的材料,给大家讲了党史,然后大家又进行了生活的回忆对比。从八点开到十一点,大家不但不觉累,而且都认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在举行“抗美援朝日”的时候,大家还共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有一次王家的墙塌了一角,正巧把沈家的痰桶砸破了,两家就吵吵嚷嚷,一个非要照价赔偿不可,一个认为那是墙砸的不能认账。后来,他们便提到“抗美援朝日”上,请大家评理。当时有人提出了赔一半的办法,可是有人说:“为了抗美援朝,就要团结,爱国公约上有着这条规定”,经过大家讨论,她们都感动了,不但不再吵了,王大娘愿意赔偿,沈大妈却坚决不收,最后,双方一致同意用赔偿费来捐献飞机大炮。
由于坚持了“抗美援朝日”,就督促了爱国公约每条条文都能付之实行。两个多月来,每条爱国公约都没有落空,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推动了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
原来他们十六户中没有订一份报纸。为了执行爱国公约中“读报”的一条,大家便凑了钱,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每天轮流在各家传阅,第二天由组长收回,统一保存。开始时,他们感到报纸大,内容多,不知看那样好,于是,大家便想了个办法:由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把重要的划出来;有时看到了很好的材料,便放到“抗美援朝日”上去讲解讨论。但是,有些家庭妇女不认得字,不能看报,只能等到在“抗美援朝日”上听别人讲解,她们感到很不满足,感到有学文化的必要。可是,她们家里有小孩,事情又多,没法抽身去上夜校。她们把这个困难问题提到“抗美援朝日”上。经过大家讨论后,当场决定由四个认得字的家庭妇女,分工来教六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认字。
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在过去,十六户虽然同住在一条胡同里,可是从不爱串门,谁也不管谁,积极分子有事找大家商量,有的居民群众爱理不理,背后还说:“这么积极,一月挣多少小米?”经过抗美援朝运动后,爱国公约上订了大家要团结互助一条。两个多月来,情况就大变了。该胡同居民杨广元在邮局做事,他便把十六户的一切寄信、取汇款、取邮包等事全给包下了,他说:“我上下班,一顺手就办成了。”大家开始觉得团结互助对大家的好处了。
有一位沈老太太租住的房子,因为多年失修,碰到大雨,就有倒塌的危险。像过去有谁来管这样的事呢?但是自从有了爱国公约以后,就不同了。该胡同爱国公约组长郭俊卿知道这种情形后,立刻去和四号的阚家商量。阚家自动邀请沈老太太住到他家去,直到她修好房子后再搬回去。
从这些事实中不难看到这条胡同的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在发生着一种巨大的变革。
增产捐献飞机大炮
自从四月二十日订立爱国公约后,他们就按月给志愿军寄书报,写慰问信,报告他们执行爱国公约的情况。六月一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三大号召后,他们不但把“节约储蓄”改成“捐献飞机大炮”,更想出各种办法来增产捐献。现在已有十四个家庭妇女组成了“抗美援朝生产组”,远到北新桥去领取合作社拆缝二百多双布袜的定活,除去车钱外,她们将所得工资全部捐献。此外,妇女们又糊了两斤纸袋来卖钱捐献。杨广元的妻子会缝纫,她的增产计划是:给别人缝衣只要半价(表示团结互助)扣除成本以外的全部工资,都用来捐献飞机大炮。她们增产的收入,虽然有限,但她们的这种爱国热情,却愈来愈高涨。她们说:“为了捐献飞机大炮,早日打败美帝国主义,我们能干什么,便干什么!”
养成爱清洁爱劳动的习惯
每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参加“清洁互助组”的妇女们,便习惯地起床了,她们扫好自己的院子,就扫西巷胡同。然后又跑出本胡同,去打扫二龙路的大街。当住户们还在睡觉的时候,她们已扫完大街,愉快地回家。在今天,这个工作对于她们是很愉快的事、像做自己的事一样。但就在她们中间的有些人,在订公约以前,是连自己的屋子也不大愿意打扫的。“清洁互助组”中有个姓张的姑娘,原来每天要中午十二时才起床,起身后第一件事便是煮饭吃饭,吃完饭便把门一关,假使要请她扫街,那比登天还要难。现在她却成扫街的积极分子了。还有个开营造厂的袁老太太,只顾自己干净,从不管别人的。自从订公约后,一次次的“抗美援朝日”教育了她。她看到快到夏天了,却还有四家的厕所没有木盖,她便自动给做了四块木盖,而且送去很多白灰。她不但坚持不收钱,并且说:“这也是抗美援朝!”
就是这样,西巷胡同的人们喜欢和别人谈他们的爱国公约,更喜欢过他们的“抗美援朝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