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以工补农也忌“大锅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1
第1版()
专栏:

以工补农也忌“大锅饭”
本报评论员
“以工补农”,是避免务农与务工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为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而实行微观调节的一种经济手段。但怎么“补”法?很值得研究。“补”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
目前,有些地方采取按人头、亩数,平均撒胡椒面的方法补,结果象八甲口镇和留福村过去那样,补来补去,补出新的“大锅饭”。一些务农户心安理得地吃“补助”,田依然马马虎虎地种,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没有提高。这实际是把“以工补农”变成了“以工养农”,无形中成了维持农业现状的“营养药”。这种补法,弊多利少,亟待改变。
近来,不少象八甲口镇这样的地方,开始改变平均主义的补助办法,或把补助与土地建设、经营情况联系起来,或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这一改,“营养药”变成了“催化剂”,有效地刺激了务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补农”,并非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用哲学术语讲,“补助”是“外因”,它的作用在于促进“内因”起变化,就是调动农民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只有实行农业自身的技术改造,农业有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务农农民才能逐步富裕起来。
“以工补农”的方式因各地情况不同,可以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个根本点必须注意,就是无论怎样“补”,都应该有利于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忽视这一点,把补助变成“大锅饭”,那就事与愿违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