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开在沙丘上的山丹丹——内蒙古漫瀚剧诞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1
第8版()
专栏:

开在沙丘上的山丹丹
——内蒙古漫瀚剧诞生记
本报记者 易凯
春节刚过,瑞雪初降,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在京公演了漫瀚剧《丰州滩传奇》,将这朵刚刚绽开的山丹丹献给了首都观众。
漫瀚,蒙古语意即沙丘。用它来命名这个刚从“二人台”母体脱胎而出的新剧种,寓意深长。漫延无际,浩瀚似海的沙丘,不仅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场所,也是蒙古文化发祥的渊源。同时,它还是生活在塞北莽原上的蒙汉两族人民勤劳勇敢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
从二人台到漫瀚剧,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百多年前,生活在阴山脚下、土默川上的蒙汉两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造了二人台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那高亢炽热、委婉深沉的歌声,那风趣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那活泼粗犷、花样繁多的舞姿,曾抒发了土默川人多少欢乐和悲伤,寄托了他们多少希望和理想。人们用美好的口碑来赞誉它:“卖上车,卖上牛,也要看××唱的《走西口》。”然而在反动势力摧残下,这朵塞外奇葩奄奄一息,濒临灭绝。
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二人台恢复了生机。1964年,自治区集中二人台优秀艺人组团进京汇报演出,震动京华,风靡长城内外。人们开始酝酿如何从二人台中发展出新剧种。然而,“十年动乱”却将这美好的愿望撕成泡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大草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随着经济大发展,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到文化事业上来。特别是当吉林省成功地完成了二人转到吉剧的转变后,土默川人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了,一个创建新剧种的课题就历史地提了出来。
1980年,包头市率先打响了攻关的前哨战,一场围绕着二人台是走地方戏曲还是民间歌舞剧道路的讨论,在《包头日报》上开展起来。人们各抒己见,在热烈、民主的气氛中,创建新剧种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了。
1982年,自治区和包头市先后召开了二人台艺术改革座谈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自治区文化厅明确提出“振兴二人台,创建新剧种”的口号。一支专事新剧种试验工作的艺术团体——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成立了。他们本着“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拓自家道路”的原则,对新剧种的音乐、剧目、表演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工作。
音乐是一个剧种得以存在的根本标志。为了解决唱腔问题,他们一连四十天不分昼夜地泡在二人台九十多首曲子里分析综合,终于创造出以板式变化为主,兼用专曲的一套初步完整的声腔体系。
为了迎接新剧种,剧目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土默川历史上的风风雨雨。经过五载时光,十二易其稿,完成了以描写明代为蒙汉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蒙古族女英雄三娘子形象的大型剧本《丰州滩传奇》。
为了提高新剧种演出质量,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集中了一批艺术骨干,其中不少人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在其他剧种中已取得的成就,一切从零开始,从头训练。
在戏曲不景气的挑战面前,在社会上一些艺术团体“向钱看”的浪潮冲击面前,他们的这种不打个人名利小算盘,全心全意,竭诚尽智地为发扬民族文化而拚搏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催化下,漫瀚剧破土出芽了。它虽然还显得幼小稚嫩,需要改进提高,但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朵扎根在沙丘中的山丹丹,将开放出绚丽多姿的花朵来。(附图片)
漫瀚剧《丰州滩传奇》剧照
果然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