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我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综合防治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3
第3版()
专栏:

我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综合防治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新华社上海三月二日电 (记者孙洪祥)“六五”期间,我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中形成的综合防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地区把这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后,获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流行区域很广,危害极大。我国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加强了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工作,以后又把“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列为“六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几年来,承担这一课题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及其他有关协作单位,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攻关小组首先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科技人员研究后确认,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刀菌,致病性的分化、变异是客观存在(即有小种),但由于它缺乏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人们不必按小种来鉴定品种抗性。他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只要把禾谷镰刀菌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然后用它们混合起来的菌株作为病原接种于小麦,就可以鉴定小麦品种的抗性。
攻关小组在寻求对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科技人员通过对国内外五万多份次小麦品种资源的筛选、鉴定,从中获得了一大批抗源材料,并且证明现有的小麦品种中,有些抗性相当强。科技人员还通过对赤霉病危害造成减产原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以田间病穗率百分之二十作为防治阀值,并根据发病与气象、病菌、品种抗性和生育期等因素的关系,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历史资料的筛选、分析,确立了病害预测方法和公式。
与此同时,攻关组与上海市吴淞化工厂协作,研制成了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多菌灵新产品——微粉剂。
目前,我国已在取得以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鉴定出了一批抗性较强、丰产性较好的优良小麦品种。去年,江苏、黑龙江、上海、湖北四个省市推广种植鉴定出来的小麦品种效益显著。一些省、市应用预测预报赤霉病科研成果,正确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根据当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的预报,终止防治工作,节省各项费用一百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