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台湾报纸花边短文反映 去台人员思乡求变心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3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报纸花边短文反映
去台人员思乡求变心切
近一个时期,台湾报纸不时刊载一些怀念大陆的花边文章。它们或谈“食””,或叙“物”,或写“景”,或“述情”,大都借“比喻”以“诠释别的东西”,反映去台人员的心态。
身在台湾,心悬大陆
前尘旧事,无法忘怀
一些离开故土已久的人撰文表示:过去对大陆怀有某种“恐惧感”,一度曾“断了回去看看的念头”;近些年来,反倒“无法忘怀”,引起“很深的眷念”,“令人有无从收尾之感”。
一位国民党人以《梦里的家园》为题写道:我的家在江西南昌,读中学时学过一首歌叫《夜夜梦江南》:“白雪飘飘,青烟绕,绿茵的深处是我的家呵!小桥呵!流水呵!梦里的家园路迢迢!”每当想起这首歌,“思乡之情,午夜梦回”,“难以成眠”。
一位去台人员“辗转听到”大陆亲人还健在的信息,深情写道:“消息撩拨了游子好容易才平静下来的情绪”,而今“尘满面,鬓如霜”,“父母与子女也只有在漫漫长夜里含泪呼唤,只有凭借日渐剥蚀的记忆到梦中寻找”。
不久前《中央日报》副刊连载《喜乐画北平》的风情画,幅幅画面勾起了“老北平的回忆”。台湾国画家吕佛庭创作的《黄河万里图》推出后,人们纷纷发出共同的心声:“黄河,好怀念你呵!”
愚昧与偏见之包袱
截断了至亲间往来
不少文章隐晦地表示:国民党的“三不”政策纯系“愚昧、成见及背上的包袱”使然。《新生报》署名张曼玉的去台人员后代写道:“如何能使后代孙子读近代史的时候,不再带着眼泪,咬断笔杆?!”“比方说不再胡涂无知或愚昧”。一个叫赵雅博的去台人员写道:“对于某种理论、某个事物或某一对象”,“在未认知清楚之先,就对它有了判断”,这种成见“贻害无穷”。一个叫吴崇兰的作者说:以本色对事,“就不必挖空心思以一个谎言来掩饰另一个谎言”。
《中国时报》署名龙应台的文章进一步指出,“台湾社会有特别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如同一个浑身有碰不得的‘敏感肿块’的皮肤病患者一样”,“如果那些敏感带永远不许碰,又是否有医治的可能?”
要求当局面对现实
好景不再当留“后路”
一些去台人员对于前途流露出“十分茫然”的心情,“台湾前途”在他们心中俨然“是个数学方程式”,“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是个什么样的‘解’”。
署名李赫的在《凡事,着留后步》一文中指出,“做任何事情宜留后路,以便需要时能够退身”。“为任何事情留下回旋的空间,缓冲的余地”,“是一种原则”,因为“世上有许多料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
 曹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