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从藏书楼到“知识喷泉”——福建省图书馆改革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4
第3版()
专栏:

从藏书楼到“知识喷泉”
——福建省图书馆改革纪事
本报记者 张铭清
坐落在福州闹市的福建省图书馆门庭若市,渴望知识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这里。这种热闹,当然是件好事,可图书馆受不了啦!“办借书证难”、“借书难”、“开放时间短”,读者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难则思改。福建省图书馆的新班子上任后,提出“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口号,从1984年5月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图书馆虽然天天开门,但并不是人人都进得来的。在近百万人口的福州市,原来只发一万一千多个借书证,每个单位摊不到几个,又大都落在行政干部手里。急需借书的科技人员,因没有借书证而无可奈何。没有工作证的农民、待业青年,连进门阅览的权利都没有。图书馆的门实际上只向社会开了一条缝,借出的多是文艺书籍,相当部分的科技书则躺在书库睡大觉。
大部分读者不能进图书馆大门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敞开办借书证”,领导的决心下定了。
敞开办证,谈何容易?阻力首先来自内部。以前,一万多个证还忙不过来呢,敞开办证,增加几倍的工作量,谁受得了?图书馆历来被当成“休养所”,有的工作人员清闲惯了,叫他们增加几倍工作量,能不叫苦?
还有,图书有限,场地有限,一敞开办证,能承受得了吗?读者办了借书证却借不到书,会怨声载道,这不是自讨苦吃?
内部的压力,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加以解决;至于外部压力,就得通过调查研究寻找解决办法。图书馆派人到科研单位、工厂、学校普查人们的需求,工作人员采取了增购复本、调整书库和搬书倒架等措施,为敞开发证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在办发证手续时,用分期办证代替了以前一次办证的办法,避免了排长队,又消除了读者怕办不到的顾虑。敞开办证,秩序井然,实际增发一万六千多个借书证,满足了读者的要求。
有的读者没有办借书证,临时需要借阅书刊。对于这种情况,省图书馆早想到了。居民可凭户口簿;学生可凭学生证;没有证件可以开介绍信;介绍信、证件都没有的可以付押金。图书馆的大门真正向读者敞开了。
这一来,借阅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读者查找目录、填写索书条,工作人员跑库提书,一个来回要耗去十几分至半个多小时,要是想借的书被借出,还得反复一次。如此这般,不仅浪费读者时间,工作人员也麻烦。
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福建省图书馆自1985年8月起,对借阅量最大的文学图书实行全面开架。读者可以自由入库,直接接触全部藏书,任意浏览、挑选。查目录、填书条、等待工作人员跑库提书的时间全都省去了,读者很快能选到自己满意的书。
读者方便,工作人员也方便。他们不再为提书跑库,在不增加人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巡架、整架。通过接触读者,还可以了解读者需要、解答询问、指导借阅。这样做的结果,是图书流通量和读者的增加。每天借书数由三百册增加到五百多册,读者由一百五十人次增加到二百五十人次。
那么,极个别人利用开架的机会偷书怎么办?福建省图书馆请仪器帮助。SJ—I型图书监测仪发现不办借阅手续和自带图书出门的读者会自动报警。开架半年来,仅有六人被这种仪器“捉拿”。
馆领导认为,图书馆不是单纯的藏书楼,应当是个“知识喷泉”。因此,他们不断向为读者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图书利用率。
外借部开展预约借书,为老年人、残疾人开办免费邮借业务;阅览部增设了目录咨询台,增设二百多座位。阅览部每周有一天流动服务,送书上门。“知识喷泉”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上。他们给引进项目的论证工作提供资料和线索,为建设项目提供海外同行业发展情况的信息,为科研单位推荐参考书籍,为领导同志和自学人员查找辅导材料。“信息值千金,科研好后勤”,部队科研部门送来了横匾;取得了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接连登门致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