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王德成洒汗荒坡四十载 众乡亲立碑青山奠忠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4
第5版()
专栏:读者推荐

王德成洒汗荒坡四十载
众乡亲立碑青山奠忠魂编辑同志:
现把《辽宁日报》1月27日刊载的这篇报道推荐给你们。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去世了,群众自动为他送葬立碑。这件事再次告诉我们,每个党员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只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埋头苦干,锲而不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不愧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也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河南郑州市 刘向东
寒风凛冽,哀声阵阵。1月15日上午,在绥中县秋子沟乡梁杖子村柳树沟屯山岗上的一座新坟前,几百名党员干部群众聚在这里,流着泪为一位长眠青山的老党员献花圈,立墓碑,沉痛悼念他为家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业绩。
这名老党员名叫王德成,终年六十七岁。他于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光荣入党,生前曾多次被评为乡“五好”干部、县模范共产党员、锦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先进生产者。他曾担任过合作社社长、生产队长、村民组长等职务。在柳树沟屯的群众眼中,王德成是建国以来全屯最有威望的党代表,也是全屯最敬重的“老爷子”。
建国初期,柳树沟屯到处都是荒山秃岭,仅有十三户人家。农民吃的是野菜糠团,住的是破屋烂房,打柴要到二十里以外。王德成立誓要把穷山秃岭变成花果山、金银山。1956年,他当农业合作社社长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果树生产。当时全屯只有几百棵老梨树,他发动大家搞嫁接,十年后梨树已发展到三千多棵,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1969年,他又引进一千三百多株苹果苗带领社员栽种。每天第一个上山的是他,最后一个下山的也是他。他穿的汗衫经常是湿漉漉的,群众都说他是铁打的人。如今的柳树沟,种植了七千多棵果树,还栽了一百亩黑松,二百亩刺槐。1985年,全屯收水果五十多万斤,仅这一项收入,人均达七百五十多元,人均银行存款三百多元。全屯家家户户都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人们从心眼里感激这位“老爷子”。
柳树沟全屯五十户,一百八十多口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德成积极帮助群众建房,现今已有三十四户盖起了新房,今年又将有六户盖新房,而他一家还住在三间石头砌的旧屋,窗上找不到一块玻璃,室内看不到一件新家具。他仅有的财产就是几十张奖状,他积蓄的一千多元现款借给了农民。
1975年秋,正在带领社员修砌果树坝墙的老队长王德成,突然被一个“学大寨工作队”当成“重果轻粮”的资本主义典型撤了职,撵到大队的南山参场工作。他在那里干了二年,把参场治理得井井有条,而生产队的日值却由一元多钱降到八分钱。柳树沟的群众一起去找大队,找公社,强烈要求把老队长还给他们。1978年秋,公社党委书记派人把王德成送回柳树沟,继续担任队长。在欢迎队长复职的群众大会上,他激动得泪如泉涌,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听党的,听大伙的,我干!”他积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把果树都承包给社员。他拖着病身子,披星戴月地为各户发展商品生产操劳。去年五月,他不幸被确诊为晚期癌症。他想,自己活着的日子不多了,为党为群众再出点儿力吧!他从集体积累中支出一部分钱,给每户订了一份报纸。直到他卧床不起的前一个月,他还天天拄着拐杖,挨家逐户送报纸。去年十月下旬,他病危时,让人们扶着他来到北山上,望着漫山遍野的果树,欣慰地流出了泪水。他吃力地告诉乡亲们:“大伙日子好过了,我死也甘心。往后你们还得管好果树啊!”王德成临终前,拉着村党支部书记的手,用尽最后气力说:“我不行了,我是党员,对组织没有别的要求,就请你作主把我的尸体火化了吧!”支书哭了,来看他的乡亲都哭了。他又示意老伴从箱底取出十元钱交给支书,断断续续地说:“这是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啦……”
1985年10月29日,王德成与世长辞了,山村沉浸在悲痛之中。盛着骨灰的灵柩后面,自动排起一列长长的送葬队伍,泪水和哀乐交织在一起,人们不能忘记他留给全屯人民无比宝贵的财富。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象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