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森林里有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4
第8版()
专栏:

森林里有诗
流沙河
写诗的人,或不写诗的人,都有一个森林的意象隐藏在心中,哪怕他没有去过森林。没有去过,他总看过森林吧,在画幅上,在银幕上。森林的意象是神秘的,比原野的意象,比沙漠的意象,比江河的意象,比海洋的意象,都神秘得多。这是因为森林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类的远祖就是从树上爬下来的,就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大冰期中断了“有巢氏”的生活方式,迫使人类的远祖从森林走向原野,走向江河。文明的古城堡崛起之后,人类才有可能乘骆驼去横越沙漠,驾艨艟去漂越海洋。现代的大城市出现之后,市民们几乎忘记了森林。他们看见森林,只是在画幅上,只是在银幕上,鄙人便是一例。可是在我的意识的隐处,森林的意象仍然存在着,神秘地存在着,而且常常莫名其妙地呼唤我。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望着列宾的名画《森林的早晨》发呆,并设想自己是五只小熊中的一只,而觉得躲在森林里其乐也融融的了。我望见的是人类的故乡。我的发呆,原来是真正的乡愁啊!
原野不是,沙漠不是,江河不是,海洋不是,只有森林,它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那些郁郁葱葱的芬芬芳芳的远古记忆,作为人类的“集体隐意识”,一代代地秘传下来,至今还出现在我们的梦境里。谁都梦见过从高处落下来,这是因为,姑妄言之,人类的祖先都从树上落下来过。去问问那些童心未泯的孩子,没有不向往森林的。森林里有诗!读了唐诗中的这些妙句: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陈子昂)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杜甫)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
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深。
(钱起)
你不觉得很亲切吗?如果去过森林,你可以说:“这些妙句唤起我的记忆。我见过这样的森林景象。”可是我从来没去过森林,也觉得这些景象非常亲切,仿佛见过。这不恰好说明我有一个森林的意象隐藏在心中,作为“集体隐意识”神秘地存在着,被唐诗中的这些妙句唤醒了吗?
森林不但给我们以诗意,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多氧的空气,给我们醒脑提神的负离子,给我们对抗沙漠化的绿色,给我们涓涓流泉,给我们水土保持,给我们花,给我们果,给我们风调雨顺,给我们人寿年丰,给我们飞禽走兽,给我们原木,给我们植物纤维,给我们印书的纸张,给我们建筑物,给我们家具。除了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外,还给我们旅游的环境。人类觉得森林是亲切的,这种出自隐意识的感情自发倾向,同人类自身的实际利益完全和谐一致。美感与利益,两者如此完全一致的例子,在自然界并不多见。朝霞晚霞,雷电虹霓,蝉吟蛩唱,雀噪鸦啼,荷塘月色,柳岸晓风,断崖千尺,洪波百丈,这些自然景物何尝不美,却很难说它们能给人类带来多少物质利益;森林则不同,既给我们诗意的美感,又给我们物质的利益。森林是人类的精神生命线之一,也是人类的物质生命线之一。我们爱森林的同时,还得爱护森林。毁林,无异于自杀!
爱护森林是人类理性闪光的表现。
侦察卫星所摄照片显示,地球上的植被面积正在年年缩小。这个不祥之兆威胁着人类明天的生存。“牛山之木尝美矣!”哲人孟轲两千年前已经提醒过我们了。蠢事再也做不得了。
爱森林,写森林诗吧!让更多的读者也来爱森林并且爱护森林吧!郁郁葱葱之色,芬芬芳芳之气,乃是我们祖国祥瑞的征兆。
读完四川林业报选编的这本《森林诗》,我很满意。惭愧的是我没有写过一首森林诗,却在这里为《森林诗》写序。森林诗如何写,这个问题我不敢谈。我若妄谈,便是不自量了。如果别人将我一军:“你写一首来看看!”我如何下台呢。说不敢谈,前面又谈了一句“森林里有诗”。那么我就补充几句吧。如下:
森林里有诗,这和森林里有蘑菇不一样。蘑菇是自然物,客观地存在着,到森林里去找,总能找着。找蘑菇不要灵感;找蘑菇也可以不向读者交心。诗却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找是找不到的。森林里能找到的只是一些同你的主观情绪相呼应的客观对应物象——这可以是一些景象或一些事象,但它本身还不是诗。也就是说,你把这些物象记录下来,也不成其为诗。如果你的主观情绪缺如,这些物象始终只是客观物象,无法对应生辉,无法化为诗之意象。主观情绪浓烈化了,兴趣盎然了,精神外射了,才有可能找到客观对应物象,经过你的诗艺流程,加工成一首诗,海底捞针,你得带着一块磁铁去潜水。不然,针是针,你是你,不可能有任何“对应”发生,只能闭着眼睛瞎摸一滩淤泥罢了。“森林里有诗”这句话应该作如是观。
〔编者附记:《森林诗》最近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