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柬埔寨“塞图”印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5
第6版()
专栏:

柬埔寨“塞图”印象记
杨木 蔡锡梅
侵柬越军在发动第七个“旱季攻势”(1984年11月至1985年3月)中占领了民柬联合政府抗越武装力量在柬泰边界柬方一侧的一系列基地后,以宋双为主席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原八个基地中的五个基地的居民,从去年3月份以后逐渐聚居在边界附近的荒野上,人们都称这里叫塞图。这个渺无人烟的山区,在三个月内便建立了一个人口达十三万二千多人的最大的柬埔寨居民营地。
今年元旦前后,我们首次访问了塞图。乍看起来,它完全是陌生的地方;但当我们深入这个居民地时,便可不时看到我们曾访问过的民族解放阵线几个基地上居民们的熟悉脸庞。这些居民过去曾住在农占基地,民族解放军屡次击退越军的进攻,斗志颇旺。使人民得以安身。而在农沙美等基地的民众也安居乐业。可是,越军在第七个旱季的猛烈炮火却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并导致大批人伤亡。在联合国救济组织的安排和协助下,这些基地的居民迅速地到塞图安家落户。
塞图被划分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安置来自农占、安比、三洛、唐勒基地居民,南部住着农沙美基地的居民。经过近一年的建造和管理,现在,这座面积达七平方多公里的新市镇已具一定规模:前街和后街环市而行,中街一眼望不到头,大街的两侧,茅屋栉比,小巷贯通。与后街毗邻的高地有一人工水库。
塞图的每个营地自成体系,设有由柬埔寨人管理的行政机构,营地下设若干区,区以下为街道和居民小组。每个营地有寺庙、文艺分队、试验农场和残疾人中心以及学校若干所。水库流贯全镇的水可用来浇灌各家的菜圃和花果树木。各户或养家禽,或制作手工艺品,在路旁还摆着小摊做小买卖,但收入都有限。
太阳西斜。我们看到一些小学校的学生正在校园嬉戏,职业学校的成年学生们下课后正匆匆归家,一些青年则在大街上练习跑步。学习似乎是这个市镇的主要活动。经过陪同人员的介绍,事实正是如此:全市镇现有小学校二十七所,学生两万一千多人;中学两所,学生九百一十七人;这些学校还附设一百四十六个扫盲班,容纳六千名成年学生。此外,还开办了雕刻、木工、电工、打铁、缝纫、打字等训练班,以使居民们学得谋生和建设祖国的一技之长。
一路上,我们在同一些居民攀谈时了解到,市镇里最活跃的群众组织是妇女协会,因为市镇的人口中,妇女和小孩占大多数,男人多去参军或参加运输。各营地妇协成立于1982年,主要工作是协助营地管理当局发放和调剂救济品,组织妇女学文化、技术,做好军属工作,调解邻里冲突等。看来,妇女在这里起的作用已远远超过“半边天”了!
从人口、面积、文化教育等方面看,塞图已具一个中等市镇的规模,人民精神面貌是向上而乐观的。但是,居民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国正在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之下,他们的家人正深入内地与敌人浴血作战,他们过的是难民式的生活。他们在营地里掘井不出水,每天只能依靠联合国调配的一百八十辆卡车运来供食用的“救济水”,他们怀念着沦陷区家乡的房舍田园以及音讯渺渺的亲骨肉。总之,他们遍尝“离乡背井”的苦涩味。但是,他们并不悲观,而是在想方设法积极为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救国斗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