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重债在身 如负千斤”——谈借债与还债的关系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6
第2版()
专栏:

“重债在身 如负千斤”
——谈借债与还债的关系问题
袁庚
编者按 积极地合理地利用外资为四化服务,是加快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借债是要偿还的。只有合理地运用外债,切实增加收益,才可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既有能力还债,又有力量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袁庚同志这篇文章指出了不要轻易借债,而是首先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用好外债,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观点十分重要。现在,有的同志习惯于按照吃“大锅饭”的思路和做法借外债,轻率拍板,而对于如何用债,如何还债,却很少动脑筋,导致外资使用的效益不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这几年我们开发和建设蛇口工业区,资金来源主要是贷款,而不是国家无偿拨款。大部分钱是从香港银行借来的。我们在使用贷款时,并没有“一掷千金”的气派,而是小心翼翼。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和债款偿还能力的研究,常常使我们的同志彻夜难眠。
过去我在香港招商局工作期间,第一个印象就是在香港当一个企业家不容易。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许多银行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贷款。借钱容易,还款的压力很大。还不了帐,不但信用扫地,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倾家荡产。这种风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同志是体会不到的。
去年以来,我们蛇口工业区成立了十几个做生意的小公司,一批青年人当了公司经理,有的人真是踌躇满志。他们谈生意,做买卖,提起笔来一签字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元,以为合同一签,财源就会滚滚而来。什么商业风险,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仿佛全不在话下。结果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积压,亏损,受骗等等,令人惊心动魄。
借债是要偿还的。对于青年同志,我常常引用香港的一些企业破产的例子告诫他们。这些企业在香港都曾风云一时,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有个老板吃了一百五十片安眠药,用生命填补失误。这些都是我到香港后耳闻目睹的。
去年国内曾一度出现信贷膨胀,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基建规模过大和国家外汇储备减少等问题。原因何在?在于不少地方和企业(包括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皮包公司”),利用我们放权的机会,为了一地、一企业以及个人私利,争先恐后地争投资、争贷款、争外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不计后果地提高福利。这些单位的负责人和我们的蛇口工业区的某些青年经理一样,在大把大把地扔钱的时候,压根儿没有想到会象香港老板那样,一旦破产,妻离子散,甚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法制不健全,有的是无法可依,有的是执法不严。有了权,却没有相应地加大责任。给企业放了权,但没有触动传统体制的根基——“大锅饭”。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大胆支配资金、财产,却不必承担个人责任。
一九七九年初,上级提出开发蛇口工业区的计划时,有关领导同志曾考虑要把三十多平方公里的整个南头半岛划给我们,我们只要了一平方公里,搞了六年,现在才开拓到四点五平方公里。有些新来的同志埋怨我们当初为什么不要几十平方公里?不是我们想不想要,而是一个敢不敢要的问题。
在一片荒滩上,开发一平方公里的工业区,总投资将近一亿元。如果一开始就搞上几十平方公里,几十亿的债怎样归还呢?到一九八五年底,蛇口工业区总收入已达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当时铺个大摊子,把三亿多元撒到几十平方公里土地上,肯定不会收到这样的经济效益。
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开发一个地区,在动用资金时要备加小心谨慎。从香港银行借钱,每分钟都要计算利息,如果我们采用行政系统指定施工队,听任少数人“磨洋工”、拖工期,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迫使我们采用招标办法来改革工程施工。
又如深圳市为了加快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工作,批准我们要人随时都可以进。我们算了一笔帐,每进一个人,工业区就要多投入二万多元的贷款资金,利息每月高达二百多元,加上工资、福利费,一个人一个月就开支五百多元。这就迫使我们严格控制管理机构的规模和工业区人口的增长。
总之,我们这几年在开发蛇口工业区的工作中,确实感受到“重债在身,如负千斤”的压力。人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调动了特区建设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事业的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