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一位热爱中国的美国妇女——访中国福利会顾问耿丽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7
第4版()
专栏:

一位热爱中国的美国妇女
——访中国福利会顾问耿丽淑
中国福利会顾问耿丽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她九十寿辰前夕,记者访问了这位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在她幽雅、清静的寓所里,耿丽淑对记者说:从来到中国至今,我目睹了旧中国人民遭受的压迫、剥削和痛苦,也亲眼看到了新中国人民的解放、幸福和欢乐。我看到了中国正在建设一个新型的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为这些变化而激动。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变化象一根纽带,把我的命运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了。
1926年,三十岁的耿丽淑作为美国全国女青年会的工作成员,来到中国。在三十年代,当时一些旅居上海、倾向进步的外国人士,如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经常到她住的地方聚会,谈论他们苏区的见闻和旧上海的黑暗。这些聚会使耿丽淑逐步认清了中国今后前进的方向。抗日战争爆发后,耿丽淑目睹日军践踏上海的情景,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行列。
不久,耿丽淑担任了由宋庆龄联合爱国人士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上海分会的秘书工作,主要任务是向在香港的宋庆龄传送信件和报告情况。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通过邮局寄出的信件大都得经过检查,更不用说是寄给宋庆龄的信了。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耿丽淑想方设法把信件送出去。那时每周都有一艘美国“总统号”客轮在上海停靠后,驶往香港。耿丽淑每次了解到客轮停靠的时间,便化装设法上船,将信件投入客轮的邮筒后便又下船。以后,她不仅在上海,还回到美国到处奔走,多方进行募捐活动,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地支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
五十年代初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在这场劫难中,耿丽淑因同情中国革命,被视为“赤色分子”,美国女青年会解除了她的工作。尽管失了业,但她仍不放弃理想和追求。1952年的一天,耿丽淑收到了一封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回中国工作——宋庆龄”。耿丽淑说:“没有经过这样遭遇的人,是想象不出我当时激动的心情的。这种来自异国他乡的友情抚慰了我的心,我决定投向新中国的怀抱。”
从那时起至今,她就一直住在中国,一直担任着中国福利会(注:即“保卫中国同盟”前身)顾问的职务。
和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一样,耿丽淑是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者、中美人民友谊的使者。几十年来,耿丽淑以自己在新中国的经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绍新中国、宣传新中国。来上海访问的许多外国人,都想拜访这位“老上海”。的确,耿丽淑是中国现代史的见证人。她有着说不尽的新旧对比的故事,她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介绍中国、介绍上海。她在《中国建设》杂志社工作时,还千方百计地通过她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的朋友来帮助发行这份由宋庆龄创办的杂志。这在中国当时还没有与世界建立更多联系的情况下,她所作的工作是难能可贵的。
今天,尽管耿丽淑已是九十高龄,但她的精神很好,步履稳健。当一些友人问她如何保持健康的秘诀时,她总是笑着说:“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医生。我有着很好的医疗保健。但是,更重要的是,我热爱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因而我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
耿丽淑告诉记者,当她被安排为中国福利会顾问的那一天起至今,她有机会目睹了中国福利会的发展,认为这个组织在妇幼保健及儿童教育工作方面确实做出卓越的成绩。她说,福利会在上海创办的妇幼保健院想方设法地改进母婴保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好评,而且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为了满足全社会的要求,中福会正在筹建一所新的、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幼儿园。
她深情地说道:“我要努力工作,继承和发展我们已故的中福会创办者宋庆龄所制订的为妇幼服务的方针。我是充满着欢乐情绪在干这些工作的。
采访结束时,记者对耿丽淑说:“祝愿您长命百岁!”她笑着说:“这是我的目标。我一步一步地走,再走几步,将到一百岁了。那时,能亲眼看到中国实现四化,该是多么愉快!”
新华社记者 周解蓉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