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更好地发挥“窗口”优势——深圳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8
第2版()
专栏:

更好地发挥“窗口”优势
——深圳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陈满正
深圳特区1985年出口香港的活鸡、活鸭、活鹅、活鸽、活猪、活牛以及鲜菜、鲜牛奶、鲜鱼、鲜蚝、水果等十三项农副产品,共创汇五亿一百六十三万港元,比1984年增长16%,比1980年增长五倍多。
五年来,深圳出口香港的农副产品,平均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深圳出口鲜活产品,具有品种精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首先是距离短,运输便当。深圳毗邻香港,鲜活产品早晨装车起运,上午即达,耗损极少,这是内地其它各省所不及的;其次是品种好。深圳生产鲜活产品的厂家或基地,大部分引进了先进技术,产品品质优良,实行集约化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竞争能力强。因此,深圳的鲜活产品在港出手快,售价高。更好地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为国家多创外汇,是一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
但是,广东省外经部门从1984年提出的出口配额限制,却制约了深圳特区鲜活产品的出口。1985年深圳鲜活产品生产能力,活鸡达到一千三百万只,活猪三十万头,牛奶三万一千吨,塘鱼三万吨等等。而同年出口量是:活鸡九百零九万只,生猪六万头,鲜奶一万四千吨,塘鱼八千吨,形成了生产能力大、出口数量小的悬殊差别。实行配额限制,加强计划出口是对的。但考虑到特区农副产品的生产优势,在出口数量上应适当给予照顾。
深圳市郊宝安县的负责同志对记者说,集约化生产,产供销必须成龙配套,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去年这个县养鸡一千零八十八万只,出口七百六十八万只,养猪十九万六千头,出售十万三千头。这些活“东西”卖不出去,成了包袱,一只鸡多养一天如果多吃一两饲料,一千多万只鸡就需一千多万两。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集约化生产就有萎缩的危险,甚至会使一些企业被迫减产,造成亏损。宝安县西乡万头养猪厂,从美国、丹麦、比利时引进了良种,出栏猪瘦肉率高达55%,畅销香港。可是由于没有配额指标,去年5月份有一千多头出栏猪卖不出去,而惠州地区博罗县食品公司有出口配额指标,却没有合格的瘦肉型猪,西乡养猪厂只好将自己的猪转卖给他们出口。蔬菜前年出口八万吨,去年只出口五万吨,鱼的出口也大大受到了限制。
宝安县的负责同志认为,这个问题只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不难解决的。那就是实行择优出口的政策,谁的产品质量精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强,就让谁的产品多出口。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技术,发展质地精美的优良品种。他希望有关方面能够考虑到深圳鲜活商品生产已初具的规模,适当放宽配额限制,发挥它的优势,进一步促进特区的贸工农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