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赣南老区群众的“文化乐园”——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8
第8版()
专栏:

赣南老区群众的“文化乐园”
——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四
本报记者 缪俊杰 李彤
在省城时就听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赣南老区,最近几年在振兴经济的同时,也大力抓文化建设,特别是城镇和工矿文化搞得很有特色。我们离开萍乡,经吉安前往赣南。到的第一站,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于都。
经过崎岖的山道,汽车进入盘古山矿时正好雨后放晴,很远就看见矿区门口树立的大标语牌:“建设城市化、公园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型矿山!”两行大字令人耳目一新。盘古山是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钨矿,也是革命老区,所产钨砂当年曾是苏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里交通十分不便,尽管解放以后,生产和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但职工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群众说:“盘古山呀盘古山,开门就是山。下班工余后,没有地方玩,不是打扑克,就是扯乱谈。”最近几年却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啦。
矿党委和矿工会的负责人带领我们去参观他们自筹资金、义务劳动建设起来的“盘山公园”和“盘古西湖”。我们通过杨柳依依的小道,一路走过盘古亭、双喜亭、四兔亭、龙凤亭、蝶花亭、船舫、旭亭霞桥等建筑。登上这些亭台,环视苍茫山色,倍觉清心悦目。主人告诉我们:在“盘古西湖”,可以春闻柳岸莺啭,夏赏碧水荷花,秋登长堤远眺,冬访岁寒三友。去年夏天,曾有一些青年从一百多公里外的赣州市慕名而来,自费旅游。走出“西湖”,我们又参观了“体育中心”。在用鹅卵石垒砌的象古罗马城堡一样的万人看台中间,设有四百米标准跑道和足球场,周围还有游泳池、网球场、旱冰场等。除此之外,矿上还建有供青年活动的规模颇大的文娱图书中心,供老年人活动的“寿星楼”;而幼儿园是一座设计新颖的花瓣形建筑,被命名为“花朵水晶宫”。矿党委的同志说,丰富的文化生活,改变了社会风气,使职工“上班有安全感,下班有舒适感,回家有和睦感”,因而留住了人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坐在盘古山,我们又想起几天前刚参观过的九江市德安县“共青垦殖场”。现在,这个有名的企业中的职工们,工余时可以在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占地一万平方米、活动形式多样的小公园——“青年之家”中游憩,可以坐在那座在大城市中也要算作高标准的“南湖影剧院”的软席上欣赏演出。“共青城”原是荒凉的湖滩,盘古山地处偏僻的山沟,这两处文化建设的巨变是极富有典型意义的。
告别于都,我们来到了赣州。赣州是赣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这个拥有三十三万人口的城市仅有七个专业影剧院,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赣州市党政领导近年来把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82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利用市中心的旧体育场,创办了一个集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内设有文艺演出、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滑旱冰、汽枪射击、象棋比赛、碰碰车、哈哈镜、音乐茶座、武术等项目,同时可容纳二三万人。群众戏称它为赣州的“大世界”。这里订了一条有益的规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凭“尊老证”免费入场。现在,这个“文化广场”已经成了全市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发展结伴而行,文化建设总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在于都、龙南、定南这些被称为“老少边”的县作了短暂的采访,高兴地看到,那里的干部群众,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在作出自己的努力,把文化馆、站办得更有地方特色。于都县文化馆就是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靠“以文补文”开展多种活动的先进单位。目前,赣南地区的党政和文化方面的领导,在办好群众文化的同时,正在集中人力财力“攻关”,准备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拿出有份量、有家乡特色的戏剧节目上北京,慰问那些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红军,以飨革命前辈们的思乡之情。(附图片)
“盘古西湖”一景 李彤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