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且说“五个支委八颗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09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且说“五个支委八颗牙”
吴国光
某村党支部有五名委员,均已年事甚高,五个人合起来只剩八颗牙。说起来象一则笑话,其实是确有其事,反映着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年纪大了要掉牙,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应该作为笑谈。这里要说的是,这么大年纪的一个班子,竟然没有及时调整,由此可见这个村党组织的新老交替已经到了何等迫切的地步。
多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贡献很大,许多老党员老干部深受群众的尊敬。在我们的小说、电影中,就有一个常见的形象——“老支书”:年过花甲,明事过人,深得人心,是农村中老党员老干部的典型代表。不过,文艺作品中常见“老支书”,也正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年龄老化的一种反映。看得多了,不由想问:农村中的年轻人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及时把够党员条件的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什么不可以当支委当支书?
说起来,也许还是与中国的老传统老观念有关,“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姜要老的辣,人要老的好;年高德劭,岁长智增——总之,老人主事稳妥。农村中传统观念更加浓厚一些,乡里乡亲办个事,总要请老年人出面,在党组织中也就出现了“五个支书八颗牙”的局面。另外,多年来我们对农村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文革”又造成党组织建设的一段空白,这都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
当然,老人经验多,威信高,沉稳,思虑比较周密,这都是长处。可是,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精力不济,跑前跑后地张罗大家的事,力不从心了,这一点就逊年轻人一筹。而且,农村中许多老同志,文化程度比较低,上县开会难以作笔记,耳听脑记虽然顶用,毕竟记不周全,回去传达,难免有时遗漏或走样。由于缺少文化,一些新事物也不容易搞得明白。这就不免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农村工作的开展,实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年龄老化是不是因为农村人才青黄不接呢?不是。几年来,大批有知识、有理想、有才能、有干劲的农村青年已经成长起来。有些初中高中生回乡务农,有的在部队里锻炼几年,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土生土长,了解农村情况,很有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雄心与干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政策,为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代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民正在成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不仅应该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而且可以锻炼成长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在他们锻炼成长的过程中,老党员老干部正好发挥自己出主意当参谋的作用。这样实行新老合作与交替,我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会是生机勃勃、富有青春活力的,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广大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