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留在老山的脚印——记第二军医大学赴云南边防前线代职见习的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4版()
专栏:

留在老山的脚印
——记第二军医大学赴云南边防前线代职见习的大学生
新华社通讯员 王平 新华社记者 严卫民 郭礼华
军医大学一批应届毕业生赴老山前线代职见习胜利归来了。他们是大学生,又是战士。他们在老山前线留下的脚印,启迪着八十年代的青年:理想,要靠脚踏实地的奉献去实现。
目前,人民解放军四所医科大学赴老山前线大学生汇报团正在北京汇报他们的感受和收获。这里记述的是第二军医大学二十名毕业生在前线近四个月的战斗经历。
去年8月,按照中央军委指示,二医大要选派部分毕业生到老山前线代职见习。消息一传开,学校党委就收到了三百多份决心书、申请书。报名的人多,规定的名额有限。谁上前线?热血男儿互不相让,各摆理由,争得面红耳赤。
九队学员、共产党员隋爱平站起来提出:“我是党员,应该先算我一个。冲锋在前,这是共产党员的职责。”上前线后,他主动请求到炮火激烈的前沿阵地。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和踩响地雷的危险奋勇抢救伤员,使所在的连队成为战斗中无阵亡连,被命名为“阵地安全连”。
11月28日,前沿某高地,枪炮声震耳欲聋。大学生侯健的双腿浸泡在猫耳洞没膝深的污水中。他通过电话筒,请五百米外的营教导员章国鸣帮他填写了入党志愿书。
来到老山前线,侯健向党组织递交了六份申请书。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过去曾深深印在他的心田里。然而,十年动乱之后,他发现有些党员和自己心目中的党员形象相距甚远,一度感到有些失望。在前线的日子里,他和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朝夕相处,身旁共产党员那种不怕牺牲、吃苦在前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共产党员,献身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他要让老山作证,证明自己是一名够格的党员。在前沿阵地,他除了尽一名军医的职责外,还经常自告奋勇代战士站岗,多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打水。连队没有人懂外文,一台夜视仪不知道怎样使用。他在猫耳洞微弱的烛光下,翻译了近两万字的应用说明,使仪器在战斗中发挥作用。连长激动地说:“一定要把侯军医写进连史!”
大学生何永刚,一度想做信仰共产主义的党外人士。经历战斗的洗礼,他摈弃了原来的观点。他在上初中时就阅读《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了解开生活的疑团,他也看过《圣经》。他相信马列著作,信仰共产主义,可是面对社会的一些错误思潮,他却被弄迷惑了。
来到前线不久,何永刚和一位营教导员作了一次长谈。教导员问他为什么不想入党?他坦率地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这个我承认。可是,有些人现在却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颠倒了。”教导员批评他的看法有些片面,同时诚恳地告诉他:“少数人象蛀虫一样腐蚀党的肌体,才更需要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同他们斗争,以纯洁党的队伍,为实现党的目标奋斗。”教导员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何久刚的心。他回顾在前线耳闻目睹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再不甘于做“党外人士”了。
一个深夜,在炮火映红的帐篷中,何永刚在填写入党申请书:“我明白了,仅仅信仰共产主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行动,为信仰而不懈努力,甚至献出生命……”他经受了生与死、苦与乐的严峻考验,在火线入了党。
二医大的二十名大学生,出征时有九名不是共产党员。战火熔炼着年青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各自都在战斗的连队里加入了党组织,在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更加坚实的步伐。
新党员陈利民是独生子,在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中长大,还有一位对他情深的未婚妻。和千千万万后方青年一样,他享受着和平、欢乐的生活。然而,他考虑更多的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欢乐,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在前线,战斗打响了,他数次向连、营和团的领导请战,恳求批准他到一个三面受敌、战斗最激烈的阵地抢救伤员。激战中,阵地被数倍于我的越军包围。他在仓促之中写下了一份遗书:“……现在,阵地已被敌人包围了,我们准备同敌人拚个你死我活,我随身携带的‘光荣弹’保险盖已拧开,一旦敌人靠近,就毫不犹豫地拉响我的‘小宝贝’。爸爸、妈妈,儿子没有给你们丢脸,你们应该高兴,应该自豪呵!你们想念儿子的时候,就请到老山脚下来看一眼山坡上盛开的山茶花吧,那就是儿子在向你们微笑呵!”后来,化险为夷,这份没有成为遗书的“遗书”,展现出了火线入党的大学生陈利民的献身精神和对祖国至高无上的忠诚。
还有一位将军的儿子,叫郭曙光,在七连代职见习。在前线,他一直给自己的家庭保着“密”。别人问:“为什么?”他回答:“我和普通战士一样,是党和祖国的儿子。”
那一天,郭曙光要上“李海欣高地”执行任务。连长拿来一瓶白酒,满满斟上一杯,说:“郭军医,连里有个规矩,临行要喝杯壮行酒!”郭曙光双手捧过酒杯,他明白,“李海欣高地”是前沿阵地最危险的防御地带,此去九死一生。此刻,他想到了父母,想到了老师、同学,更想到了在高地激烈战斗的战友。他真想大喊一声:别人能上,我郭曙光也能上!
他一仰脖子喝干杯中的酒,趁黑摸上高地。他在前沿高地上坚持了五天,穿梭于三个哨位抢救伤员。后来,他回到连部,高烧达四十摄氏度,浑身无力。步话机传来了“李海欣高地”一名战士负伤的消息。他霍地站起来就往外跑。指导员一把拉住他说:“炮火太紧!”他回答说:“时间就是生命,早到一分钟,伤员就减少一分生命危险。”话音刚落,人已冲进了炮火中。在前线的日子里,他二十多次出入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荣立了三等功。
出征的时候,郭曙光写信向父母告别。他认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受过革命家庭熏陶的干部子弟更应带头冲锋在前。身经百战的父亲回信鼓励说:“路要自己走。你从战士中来,要把学到的知识献给战士。”郭曙光以一个青年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证明自己不愧是新一代的大学生。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