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提高轻工企业技术改造的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5版()
专栏:

提高轻工企业技术改造的能力
刘峰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六五”期间,轻工业老厂的技术改造迈出了新的步伐,企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全国轻工业(指轻工业部系统,下同)有七万多个企业,其中98.4%是小型企业。轻工业的技术设备在各工业部门中是最落后的,被人们称为“三五成群”。所谓三,就是三十年代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老企业、老设备。所谓五,一是五十年代初期的个体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组织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二是五十年代末期“土法上马”搞起来的“小土群”,这些企业的技术设备都是先天不足。尽管如此,这些老企业所创造的积累,长期以来都通过税收、利润和折旧费绝大部分上交给国家,企业本身则完全失去了自我改造的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也成为被固定资产投资遗忘的角落,因此设备越来越陈旧,技术越来越老化,消耗增加,成本提高,有些企业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的方针指导下,为了加快轻工业老厂的技术改造,国家从1979年开始对轻工业发放专项贷款,同时又安排了技措费。据统计,1981—1985年国家给轻工业部直接安排的这两项资金达六十亿元。更可喜的是,各省市、各地方千方百计筹集各种资金用于轻工业老企业的技术改造,1981—1985年总额达一百一十亿元。两者合计为一百七十亿元。
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六五”期间引进各种技术设备达一千一百三十项,用汇二十亿美元。
使用这些投资与外汇,这些年来改造了近七千个企业。这些被改造的企业面貌迅速改观,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一、发展了新产品,兴建了新行业,填补了国内空白。拿塑料行业来说,在五、六年前,市场的塑料制品比较单调主要是塑料凉鞋和薄膜。这几年通过引进和技术改造,新增的塑料制品上百种,既有吹塑膜,又有双向拉伸膜;既有压延硬片,又有复合软包装;既有注塑成型制品,又有发泡制品,还有聚氨酯人造革,等等。1985年产量近二百五十万吨,比1980年增长117%。应用范围已扩展到日用、建筑、军用、农用、食品等各个方面。再如家用电器行业,五、六年以前主要产品基本上是空白。现在,洗衣机1985年产量已达六百三十四万台,电冰箱八十六万八千万台,电风扇一千六百五十四万台,空调器、吸尘器等都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第二、发展了短线产品,满足了市场需要。五、六年以前,很多轻工业产品供不应求。通过技术改造,很多轻工业产品由少到多,市场供求矛盾大为缓和。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产量成倍增长,自行车从1980年的一千三百万辆增加到1985年的三千二百万辆,增长了一点四倍。缝纫机由1980年的七百六十八万架增加到1985年的九百四十三万架,增长了23%。手表由1980年的二千二百万只增加到1985年的四千一百万只,增长了85%。啤酒产量也从1980年的六十八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二百八十万吨,增长了三点一倍。
第三、通过老厂的技术改造,使轻工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例如,广州啤酒厂引进技术后,发酵期由七十五天缩短到二十八天,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陕西缝纫机厂引进技术改造后,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速平缝机。上海生产永久牌自行车厂家技术改造以后,质量进一步提高。服装行业经过改造,已有一批厂的产品质量经国际羊毛局鉴定,可以免检出口。
第四、通过技术改造,这些老厂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有了很大的降低。1980年轻工业部系统万元产值耗标准煤量为四点零五吨,到1984年降低为三点一吨,降低了24.5%。特别是过去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降低更为明显。玻璃行业经过改造,能源不增加,产量翻一番。原材料单耗也大幅度降低。如皮革行业引进片皮机后,一张皮可以顶两张用。家具行业增加了刨花板和板式家具,大大节约了木材。造纸工业通过改造,生产低定量(由每平方米五十一克降低为四十九克)新闻纸,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4%。
第五、通过技术改造,轻工业产品出口扩大。“六五”期间,轻工业出口换汇比“五五”期间增长75%,技术改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以服装行业为例,过去由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只能生产低中档产品。通过技术改造,引进了先进的缝纫和烫熨设备,产品提高了档次,已进入欧美市场。技术改造不仅扩大了出口,同时还提高了国产化的水平,以产顶进,减少了进口。例如啤酒灌装线和汽水灌装线,过去靠进口,经过技术改造和合作生产,从1986年起将逐步立足国内。薄型涂布画报纸,过去国内不能生产,靠进口,山东造纸总厂引进技术后,已能生产印刷性能良好的薄型涂布画报纸,供应各地需要,减少了进口。
实践经验证明:内涵扩大再生产比外延扩大再生产,经济效益要高得多。“六五”期间,轻工业增加产值六百三十三亿元,其中80%是靠老厂改造增加的。老厂改造每一元投资增加产值三元多,而基本建设只增加一元多,内涵扩大再生产比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效益要高出近两倍。
应当看到,“六五”期间轻工业的技术改造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可喜的,但是也不能估计过高。这是因为轻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还远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全国轻工业七万多个企业,得到改造的不过10%,而且这些企业有许多也只有部分车间、工序得到了改造,也还要继续进行改造。如果按现在这样的速度,再过四五十年也改造不完。因此必须加快轻工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否则就适应不了国内外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而要加速改造,关键是要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为此,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过去技术改造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没有户头,现在立了户,无疑是一大改革。但是目前技术改造投资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这是造成盲目铺摊子、基建规模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能力。轻工业部系统七万多个企业都靠国家投资进行改造是不可能的,要加速轻工业的技术改造,还必须提高企业自身改造的能力。目前轻工业留利水平太低,全国轻工业企业平均每人留利水平比全国工业平均留利水平低40.3%。一个上千人的工厂,每年只留利三十多万元,除了奖金、福利基金和公益金,所剩无几,哪还有钱进行技术改造?因此,要加快轻工业的技术改造速度,必须提高企业的留利水平,这样国家财政收入可能暂时减少一点,但是很快就会得到成倍的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