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保持特色与新的探索——评俞林的长篇遗作《在青山那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7版()
专栏:

保持特色与新的探索
——评俞林的长篇遗作《在青山那边》
舒信波
俞林的小说创作,除少数几篇,大多数是反映抗日斗争生活的,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在青山那边》同属这一题材,但无论同他自己以往的创作或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较,都有其明显的变化和独到之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己的创作,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对生活的开掘,永远是作家创作的底蕴,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青山那边》从一个新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风貌,表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横向和纵深的发掘。作品主要描写了日伪统治时期北平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地下斗争,揭示了爱国师生的理想、信念、情操、爱情,为民族生存而斗争的伟大力量和崇高的灵魂。同时也揭露了日伪蹂躏下北平人民的痛苦和灾难,特别是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和布局,同太行山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侵略斗争连结起来,把黑暗与光明两个世界对比,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丰富的画卷。
在如何处理和把握革命斗争历史题材问题上,有的主张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去反映昔日的事件和人物。这是必要的。但是,强调得过分,就会影响和削弱过去生活的真实性。《在青山那边》反映四十年代初期,北平一所由美国人办的学校里,一群革命师生在地下党的影响和启发下,面对万马齐喑的校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奋起救亡的事实,毅然地走向青山那边,投奔抗日根据地。作品没有沿用老的写法,没有过多地写地下党组织如何宣传鼓动群众,师生如何游行示威、集会演讲、唇枪舌战,也几乎没有写同侵略者的对峙交锋,刀光剑影,也没有着墨于地下斗争的曲折复杂,但我们通过陈峪陪同怀特秘密访问抗日根据地太行山,陈峪、佟秀芹复写传播怀特的《太行山目击记》,创办“海燕”俱乐部,张凤鸣之死及其追悼会,仇凤的被捕等一系列看来并不轰轰烈烈的情节,同样看到表面沉寂的校园里潜藏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强大的抗日洪流,触摸到一颗颗炽热的拳拳爱国之心。作家遵循时代的特征、人物在当时的生活轨迹,去揭示人物对民族命运、个人命运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爱国师生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伟大力量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俞林是位崇尚写实的作家,他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作品,大多是传统的表现手法,讲究故事性,他前期的有些作品囿于一格而缺少必要的变化,但作家没有停顿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冲破一些老的框框,走出已有的窠臼。《在青山那边》既有故事,但不是以故事取胜,写了人物从未名湖畔到太行山根据地的过程,却不似传统故事按头尾顺序来展开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为线索,既顾及到时序联系,又不完全以时序联系安排结构,进行必要的重新组合,编织成一个精致的整体;既是传统的写法,又吸收了某些新的表现手法。作品以高年级学生、地下党负责人陈峪为贯串全书的人物,他是沟通未名湖畔与太行山的桥梁,他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因势利导地增强和扩展周围人物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以根据地的革命精神,鼓舞沦陷区人民的生活信心,北平的地下活动又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的斗争。
小说以较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许多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奋斗精神。有富于正义感由同情中国抗日斗争到赞扬、投奔八路军的外籍教授,有醉心学术转向民族抗争的教授,有麻木不仁到豁然惊醒的中学教师,有孱弱懦怯而逐渐坚强奋起、生活失去方向通过曲折而觉醒的学生,有愤世悲歌而惨遭暗害的诗人。作品集中于强烈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揭示,通过情节的描绘、细节的渲染、场景的衬托,使人物的感情、心理、情绪真实而强烈地自然流露,互相关连,息息相通。
构思和结构方法的变化,必然带来作家对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追求。在《在青山那边》中,作家更注重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把人物的性格发展统一于人物对事件的情绪流动和变化之中。作者用笔较多的陈峪、佟秀芹,塑造得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对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独特性、深刻性表现和挖掘得不够。但作品中塑造的舒兰、仇凤和范玉珍则是成功的。舒兰从小接受外祖母灌输的“与世无争,与人无怨”处世哲学,性格内向,不苟言谈,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内心却善于观察思考。进步师生的爱国热情,青山那边抗日军民的英雄业绩,使她感受到一种新的生机。学校被封闭后,与党失去了联系,她感到惶惑、迷惘,却向往青山那边,埋头翻译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共产党人和爱国师生的理想熏陶下走上革命的道路。仇凤则是一个包含着复杂因素的多面体。她外表看似无忧无虑,内心却饱经沧桑之苦。她有理想和追求,但一遇挫折就悲观绝望。她有正义感,对恶势力痛恨之极,然而,却在敌人面前无力抗争。她渴望别人理解,又害怕自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中,仇凤从被捕的突然打击中,进一步认识了人心世事,经历了一番心里矛盾、感情净化升华的过程。她的思想成熟了,坚定地迈开了自己的步伐。
作家在《在青山那边》中的艺术探索,使他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也是他作品整体风格从单一到丰富、由直露到含蓄、由粗朴到精致趋于完美的一部新作。然而,他在探索中仍然保持了既有的特色,诸如坚持从生活出发,歌颂美好的坚定信念,明白晓畅,质朴自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