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新诗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重读《胡桃坡》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7版()
专栏:

新诗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重读《胡桃坡》有感
臧克家
我喜欢读感情浓烈的叙事诗。二十年后重读致远同志的名作《胡桃坡》,如故人重逢,感想颇多。当年读它时候的那种激动情感,不因时间的关系而有所减损,另外,对当前新诗应该走什么路子的问题,也引起我的思索。
《胡桃坡》一问世就赢得了好评,引起注意,这决非偶然的。作者运用了解放战争时期胡桃坡一个小小村子,村子里的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青年和她的青年战友,历尽艰辛,一心向党,出生入死,终以身殉的动人故事,展开了一个个斗争场面,一次又一次惊险的遭遇,令人心情激昂,精神振奋!写了敌人的残酷,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写了群众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也写了骨肉之亲和战斗中产生的爱情。情节曲折复杂,剪枝去叶,只用了十八个章节作成骨干。突出了冯灵秀与同飞虎这两个主角,使他们成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典型,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品质,他们无畏无惧、勇敢牺牲的精神,使人钦敬,使人感动,使人深思,使人志高而气扬!诗中的主人公打动了诗人,诗人以充沛的热情,高昂的声音,泉涌的灵感,塑造了他们。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牺牲,可歌可泣,才能够如此打动了众多读者的心。
我个人认为,相对而言,写抒情诗比较容易,写叙事诗比较难。叙事诗,不能不写事件,那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这就难于避免干燥、冗长,不能使作品句句有诗意。叙事诗,也应该是为了言志抒情。如果不凭借诗中的人物以抒诗人之情,那么,叙事诗与散文、特写的分界线就有点难以划清楚了。譬如,《胡桃坡》中的战斗场面很多,合上书本,很难个个记得清,而主人公的战斗精神、气概,却能使人深印心中。
《胡桃坡》写了轰轰烈烈的伟大的解放战争,即使是大局中的一个角落,也可以即小见大,使读者感受到这场关系重大的战争的浓重气氛和它的严肃意义。至于在表现艺术上的特点,一眼可以看出,诗人采用的是民歌体,体现了民族化的要求,使人乐闻和喜见。
重读这本诗集的时候,我确实是很有些感慨之情。而今新诗不被重视,内热而外冷,我总觉得问题在于“二化”:内容上的“淡化”,表现上的过于散文化。
现在文艺方面,有“淡化”的倾向,不少文艺界同志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在报纸上提出来要大家注意了。文艺作品、文学理论,确有种倾向:隔政治越远,也就是越淡越好。这种倾向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四人帮”倡导的“大而空”的反动谬论,其一也。另外,这与只强调艺术性而忘掉或忽视了内容上的现实性与时代精神的重大意义,也大有关系。文艺为政治服务改为为人民服务,决不是文艺可以离开政治,甚至与之对立。诗坛上不重视这个问题,就难以产生出反映伟大现实的大作品来。党的“百花齐放”政策主要是对表现艺术上说的。如果抛弃了四个坚持的原则,那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自由化。诗,首先是诗。但,诗,应该思想健康,艺术表现美,使人读了受到鼓舞,精神上得到美感享受。诗,应该群众化,民族化,不能“小众化”,太“洋化”。现在诗坛上就有以上所列举的这种情况。我们在热火朝天地搞现代化,而诗人却在微吟个人情调的低沉小曲,是可惜也是可悲的。诗,写出来,不光是我欣赏的,是要大家看,大家读的,这就必须首先要考虑到它的作用、影响,它的社会效果。
话说回来,我觉得,致远同志是重视时代精神与现实主义传统的。可是他的诗里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事件与人物使他不能不如此。他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个人很欣赏的。我多希望当代诗人们,以宽阔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气魄,蘸着“浓化”的感情,多写出几部反映伟大现实、充满时代精神的叙事诗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