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令人担忧的“抢稿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7版()
专栏:

令人担忧的“抢稿战”
滕云
近期《文艺报》登了一则短文,谈组稿难与写稿苦,举有一例:一位著名作家表示要动手写个长篇,稿子刚写出上半部分,就被某出版社拿走准备付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作家写后续部分时,要看看开头难乎其难了。
我也听一位著名作家谈论过他亲自经历的这种事:几家刊物和出版社编辑,为抢夺未完成之稿,如何围追堵截闪转腾挪,真虞假诈软求硬逼;如何你垄断上半,我占有一章,要作者表态发表权谁属;又如何讲条件理关系且非易地谈判不可云云。
这种对名家未完成之稿的争抢战,在逸闻与异闻之间、在可哂与可思之间。我看见这位作家在谈这场争稿战时挂着苦笑,他的结束语是:“这种做法中国怎能出大作家?”
我是敬重这位作家和他的这种“忧患意识”的。近年来我国文学刊物激增,现有的创作生产力已达到满负荷运转状态,好作品大大供不应求,于是刊物发行数下降,编辑们为刊物生存与发展计,使出通身解数求索好稿,蜂聚于名家之门争夺“名牌稿”,是可以理解的。
人们往往只见到供不应求会刺激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却不大注意求过于供也会形成对生产和生产力的桎梏,起码在文学生产领域如此。刊物多,园地多,既给了新作者新作品以萌生、长成的机会,也给了平庸的作者平庸的作品以机会。平庸的作者以粗制滥造为可得,杰出的作者欲精心结撰而不可得。这是由众多刊物的需求过于有限作者的供应能力所产生的负值。
求过于供不但会转化为对供的桎梏,甚至也会转化为对求自身的桎梏。供不足,缺口大,求就可能陷入盲目性。唯名家是求,达到了名家之作尚未杀青,成败不遑验证,就已成为抢手货的地步,还不盲目?本来刊物求索的是好作品,而求之过急,好作品怎能出得来?精品的毛坯得不到精加工而成常品乃次品,欲得佳作反失佳作,所求为何?求的初衷岂不就“异化”了么?
再者,“争稿战”究其实是在争读者。但现在把争好稿变成争名家,那还能争得来读者吗?须知读者固然认名家名刊,但他更认佳作佳刊。名家总拿不出佳作,读者不买你的帐就是了;名刊总登不出佳作,读者不买你的刊物就是了。这样一来,欲得反失的“抢稿战”,于刊物之争取读者,不也可能欲得反失吗?
当然,也不必排除“抢稿战”有抢到好稿的可能,但脱开具体的办刊做法和各别刊物的兴衰,从大处着想,那样抢稿子的做法,那种趋附名家的态度和意识,恐怕不属于对文学发展有利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意识吧。为“抢稿战”所困的作家的感慨是深切的:这种状况能养成的是平庸的作家,却难造就大作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