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缺衣少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缺衣少食”
成志伟
不久前电视台播放过系列小品《郑板桥的故事》,每集仅十分钟。其中一集叫《缺衣少食》,说的是一位穷愁潦倒的老书生,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见者皆嘲讽这对联是胡诌。在此地当县令的郑板桥看了,却驻足沉思良久,随即吩咐衙役,到自己家里拿一斗白米和几套衣服来。衙役不解,郑板桥就解释道:这副对子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暗寓“缺衣少食”,说明这家主人正处在吃穿无着的危境。进屋一看,果然有一位屡试不第的老书生在炕上受冻挨饿。郑板桥把自家的粮、衣送给他,使老先生大受感动。
这则故事对今天做知识分子工作的干部来说,可以有所启发。人们常说知识分子“清高”、“架子大”、“难弄”,我看这是一种误解。人都有点个性,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倒是知识分子多读了点书,知书识理,自己有难也不肯轻易向别人伸手,我看这倒是个优点。特别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受党和人民教育,对国家的困难十分体谅,个人有点难处宁可自己克服,也不愿提出来,这是很可宝贵的品格。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领导干部更要善于从不言中体察他们的隐情和苦衷,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让他们更加心情舒畅地为四化施展才能。这单靠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些共同语言,这一条非常要紧。
《缺衣少食》还有个尾声:郑板桥见这书生年老力弱,决定把衙门里的文字抄写工作拨一部分给他干,使他有个长久的生计;又念其行动不便,吩咐老先生不必去衙门上班,而派人定期把抄件送来。这一着实在高,算得是体贴入微,难怪老先生要感恩不尽了。而这一点对我们启示尤深。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固然重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更得人心。中国的知识分子“价廉物美”,并非妄言,他们对生活条件并无多大奢求,最迫切需要的,是希望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和场所。如果我们的干部真正理解他们,在这方面为他们多做些有效的工作,他们一定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