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读《漫步纽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0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读《漫步纽约》
董乐山
年终岁尾,接连读到了三本关于美国的好书:费孝通的《美国与美国人》、王作民的《美国万花筒》、冯亦代的《漫步纽约》。费孝通是社会学家,他的《美国与美国人》是他四十年前的《初访美国》和四十年后的《访美掠影》的合编,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我们读后对美国社会在这四十年中的变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王作民是新闻记者,她应麻省理工学院之邀,在美国游历考察一整年,也是从四十年前后两次访美的对比写下她的观感,生动而且具体,细致而且深入。如果说费孝通的著作偏于理性,王作民的观感就着重感性,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读,美国社会的全貌就历历如在目前。
但是,应该声明我并不是出于冯亦代是我的老友而特意吹捧,我更爱读他的《漫步纽约》。这并不是说他对美国社会的见解超过费孝通,这样的违心之论,冯亦代也不会爱听的。也不是说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胜过王作民,这样的不顾事实,我也要为王作民叫屈。因为冯亦代毕竟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新闻记者。他是个美国文学研究者,也就是在这一点上,他的访美观感吸引了我。这本书虽小,但无处不流露他对美国文学的瞭若指掌,他同美国当代文学名家的结交之深。一篇《康考德——美国文学之乡》与其说是一篇游记,不如说是一段美国文学史,但是娓娓谈来,引人入胜,如历其境,使人不能掩卷释手。的确象《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听说的那样,冯亦代不是一般的文人学者,他是个“文学使节”,从四十年代起,他就孜孜于中美文化的交流。从他几篇关于与美国作家交往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他做这项工作确是“如鱼得水”,从容自如,收效当然也比唇枪舌剑为佳。
我爱读冯亦代的著作还因为他的文章耐读。我已不止一次地向其他散文家指出,近几年来散文界如果有什么“新星”的话,其中一颗就是冯亦代。冯亦代的散文保持了五四以来中国散文的一个传统:清淡隽永,回味无穷。他的文章不矫揉造作,遣词造句质朴自然,说的是真话,露的是童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情,就象他的为人一样。在一片华丽的辞藻,雕琢的文句,公式化的感叹之中,冯亦代的散文所具有的清新之气,是沁人心脾的。可惜的是他重作冯妇时间太短(这不是他的过失),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希望能常常读到他更多的写作。因此,每次见面,我总问他有什么新作。我甚至有些自作主张,要他多写文章少译书。理由很简单,因为能翻译的人多得很,但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并不多。当然这话并无损于冯亦代作为翻译家的造诣,他的翻译是有相当功力的。
1982年春我访哈佛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罗生(即与宋庆龄、鲁迅等在上海一起欢迎过萧伯纳的美国记者)曾问我为什么不写一些访美观感,我答之曰,我若是短期访问一周半月,也许每天可以写一篇,但是如今我已呆了快一年,时间越长,我就越是没有把握了。浮光掠影的观感,我不屑写,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又做不来。伊罗生点头称善道,此所以法国人德托克维尔仍是美国社会的权威也,至今还没有一个美国学者能与之相比。如果今天伊罗生再以此问题相询,我就要回答说,有了费孝通、王作民、冯亦代的著作,我还写什么!?
1986年2月16日于不问春夏秋冬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