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柑桔生产切忌广种薄收 急需在提高投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发展早晚熟品种等各环节采取有力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2
第5版()
专栏:经济信息

柑桔生产切忌广种薄收
急需在提高投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发展早晚熟品种等各环节采取有力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何天富
近年来,南方各省区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柑桔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我国柑桔面积比1978年增加了三点四倍。1984年柑桔产量近一百五十万吨,面积六百多万亩,仅当年就新增植柑桔九十二万亩,1985年产量超过一百七十万吨,柑桔生产呈现持续向上的趋势,预测“七五”期间我国柑桔生产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但是,我国柑桔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粗放,产量低。1952年至1978年二十六年中我国柑桔的总产净增量为十七点六万吨,而世界柑桔总产量从1965年(平均产量)到1975年十年中净增二千三百六十多万吨,我国的净增量仅有世界净增量的0.74%,只有美国的3%,日本的7%。1978年后虽然发展较快,但产量绝对值与世界柑桔主产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造成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粗放,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我国柑桔种植面积已超过六百万亩,居世界第三位,可是投产率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而世界柑桔主产国的投产率均在8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5%。按投产的面积计算,1984年全国平均亩产也仅七百五十千克左右,与世界柑桔主产国平均亩产一千五百千克以上相比,差距明显。其原因是我国柑桔园解放后为了避免与粮棉争地,因此上山下滩,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真正能旱涝保收、有灌溉设施的桔园仅占总柑桔园的15%左右,另外北缘柑桔产区的低温冻害,两广、福建柑桔产区的黄龙病害也未很好根除。更重要的是不少柑桔发展地区片面强调发展数量,不讲质量的现象十分严重,栽后又不很好管理,自然形成多年不结果的“小老树”。
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柑桔是世界水果中能通过早、中、晚熟品种配搭,作到周年供应的水果,而我国的柑桔95%以上都是集中在11—12月份成熟的品种。当前各国柑桔种植的趋势均以耐贮运、加工性能良好的甜橙为主栽品种,其产量占世界柑桔总产量的70%左右。而我国当前栽种的不耐贮运的宽皮柑桔却占70%左右,宽皮柑桔中的温州蜜柑目前已占全国柑桔总栽植面积的54.2%,这意味着温州蜜柑的栽培面积已远远超过日本柑桔的总面积。近年我国新栽柑桔70%以上为温州蜜柑,投产率仅20%左右,今后若全部投产,将给产、贮、运、销、加工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
三是良种率低,商品性差。目前我国柑桔良种率不足50%,不少果园成了名副其实的百果园,成熟期不一致、良莠不齐的品种混杂其间,使我国柑桔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若不改变这种情况,随着产量的急剧上升,质量低劣的柑桔在国内市场也会滞销。
如何改变上述情况呢?
首先要抓好现有柑桔树的肥、水管理,努力提高投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管理应侧重果园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的防治。以产量促发展。新发展的柑桔应根据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布局,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商品生产基地。并且重视苗木的标准化,良种区域化和栽培技术规范化,切忌只追求栽植数量,而放松栽后管理的广种薄收办法。
在品种结构上要向周年供应的方向发展,应多发展早熟和晚熟的品种,以延长供应期,能够种植橙类的地区应多发展耐贮运的橙类,品种杂乱的果园要提纯选优,努力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性。
发展加工业是柑桔增值的重要手段。目前“加工热”在全国柑桔产区来势甚猛,有的一个县竟有各种形式的加工厂数十家,这必然导致资金分散、互争原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和经济效益低的后果。因此,应注意合理布局,讲求效益,避免盲目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