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怎样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3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怎样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
王九龄
我国是个森林较少的国家,解放后虽然每年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成活率很低。怎样才能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呢?
水分与成活
苗木体内的水分是它的生命源泉。当外界水分供应充足时,苗木含水量维持在通常的水平上,吸水与失水之间保持平衡,苗木生活力就旺盛。当水分供应不足时,便会造成原生质脱水,代谢强度减弱,生活力减退;如果失水超过一定限度,苗木就会干枯死亡。
植树造林一般采用裸根苗,就是不带土的苗木。裸根起出的苗木,一般只能带走10—40%的根。根量的减少,意味着苗木吸水能力的降低。脱离土壤的裸根苗,根系非但暂时吸收不到水分,由于它的保护组织不发达,加上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丧失水分,如不妥善保护,苗木的生活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有人做过试验:春季把二年生的樟子松裸根苗在露天分别晾晒零、十五、三十、六十和一百二十分钟,其失水率依次为0%、5.9%、6.7%、8.6%和9.4%;其成活率随失水率增大而降低,依次为:84.5%,42.2%,20.7%,18%和6.1%。这个材料说明,从起苗到栽植完毕,以及栽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否保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就是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保持苗木水分要注意:一、尽可能增加栽植时的苗木含水量;二、尽可能减少苗木的蒸腾耗水;三、尽可能使根系尽快地恢复吸水能力并大量吸水。
栽植的方法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这句话强调了树木移栽的困难,但有一定片面性。树木移栽只要技术得法,时间适当,再配合以改善外界环境条件的措施,是可以成活的。
栽植首先要选用适龄壮苗。一般应选用根系发达、地径粗、有一定高度、无机械损伤、叶色正常、顶芽饱满的壮苗。苗龄一般为一至四年生。为使起出的苗木符合质量要求,作业前应预先充分灌水,防止土壤干硬拉断根系;挖苗的深度和幅度尽量保持根系完整为宜。
苗木起出后要迅速运至造林地点。一时无法运出的苗木,要及时进行假植,以免大量失水。苗木运输中要特别重视针叶树苗木根系的包装,还要随时注意洒水降温,防止发热发霉。
栽植时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施工。在造林现场,暂时不用的苗木应假植在湿润、背阴的地方,随栽随取。取出的苗木应浸泡在带水的小桶中或用湿布、湿麻袋等包裹。栽植深度应视土质情况确定,一般以稍深于苗木根颈处土痕为宜。
栽植前后采取一些措施改善造林地的环境条件也很重要。造林前多数地区都应进行整地,如有条件适当灌水是有益的。栽植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以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通透性。
栽植苗木的时间
选择适宜的季节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就全国范围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造林,但不同的树种又有其主要的和适宜的季节。
大多数树种以春季、秋季造林为好。春季气温回升,树木从休眠状态向生长转化,因根系要求的温度较低,其开始活动的时间通常比芽的萌发要早些,因此,土壤解冻就能植树。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春旱严重,造林应尽量提早,以充分利用早春温度低、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有些树种停止生长,并开始落叶,但根系仍可持续生长一段时间。秋季栽植的苗木,根系可以有某种程度的恢复,翌年春季抗旱能力强。但在风大风多的地区及土壤过于潮湿的地方,秋季栽植的效果不理想。
雨季气温高,土壤含水量高,空气湿润,有利于苗木成活,特别是土壤吸收大量水分后,变得松软,整地造林省力、省工。适宜雨季造林的树种,主要是那些蒸腾强度较小或萌芽力强的松树、侧柏、圆柏、杨、柳、柽柳、樟树、桉树等。雨季造林要选用较小的苗木,稍带宿土。
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无法或不宜进行造林,其它各省区气温虽低,但不严寒,许多树种经过一段时间休眠或缓慢生长后,即进入生长状态,因此,可开始造林。这些地区的冬季造林,实际上就是秋植的延续或春植的提前。
植树造林的每项技术环环相扣,任何一项措施的疏忽,往往造成前功尽弃。因此,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这样,才能为祖国美好山河抹上一笔新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