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河北六月购棉储棉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7-14
第2版()
专栏:

  河北六月购棉储棉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
河北省六月份的购棉储棉任务没有完成。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商业厅七月五日报告,截至六月三十日止,省花纱布公司实际入库的只有六百九十二万余斤皮棉,占六月份收购棉花计划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尚不及原计划二分之一。
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呢?
有的领导机关不够重视
(一)个别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加之夏征、捐献等任务繁重,示范阶段又拖长了些时间;因之,全省在购储棉花的全面推动上也就晚了一步。各地以石家庄专区和定县专区抓得较紧,六月十日左右布置到村。邢台专区最晚,六月二十日尚未传达到村;这就推缓了收购棉花的时间。再加以大部地区棉田生了蚜虫,干部抓紧了治蚜、放松了购棉;也由于群众忙于治蚜,市场上棉量也随之减少。如自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晋县每日上市量由三千二百二十八斤减为二千六百八十八斤,石家庄市由三千一百二十五斤减至一千五百八十三斤。客观条件是有不少困难的,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对于购棉储棉这一极为严重的政治任务并未作最大的主观努力;没有把夏征、抗美援朝运动、治蚜和购棉储棉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
干部思想上有几种偏差
(二)干部思想上有些问题,由于教育不够,还未能彻底解决。一种人有单纯任务观点,不了解国家购储棉花的政治意义,只希望国家高价收买,多给利息,认为这样任务就能很快“完成”了。又一种人是没有调查研究,盲目乐观;碰到钉子,又失去了信心。如藁城二、四、七等三个区有些干部,接受任务时盲目乐观;但县里分配的数字是凭主观估计的,一到村里就泄了气;四区邱头重点示范村原分配收购任务是八万斤,干部到村一打听,听说农民存棉并不怎么多,就失去信心,放松工作。到六月二十日,在示范村工作的干部还摸不清村里到底有多少棉花。第三种人是急欲求成,忽视或放弃宣传动员,方法过于简单,犯了强迫命令的错误,也使得购储棉花任务发生了障碍。如高邑县三区东良村干部,在售、储棉花的群众大会上说:“有棉花不卖的是小蒋介石!送法院!”(这错误的说法已当即纠正)藁城县六区东慈邑村,村干部对购棉储棉工作没作深入宣传,竟在大会上立即让群众自报。群众不满纷纷离会。有的群众还说:“有棉花是我的,不卖该怎么办?!”还有的收棉站干部,坐等收棉,不管宣传;加以态度冷淡,有的棉农拉了棉花到站后,由于话头不合,又把棉花拉回家去。第四种,占相当多数的干部,缺乏集少成多的思想,重视产棉区,轻视一般地区;重视大市场,轻视小市场;重视大宗,轻视小宗;收多情绪高,收少情绪低。这也是未能很好完成任务的原因之一。
棉农思想顾虑还未解除
(三)棉农的思想顾虑很大。如怕露富,怕人借,“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惜售等待高价,怕储存了公家不讲信用等。据各地调查,存棉较多的为旧中农、新中农及棉贩和轧花户,这些人,尤其是旧中农,一般是生活富裕售棉顾虑最多的阶层。如束鹿县马兰村,售棉户中旧中农五十三户,占全村售棉户百分之三十二点二,平均每户售棉五十二斤一两;新中农三十二户,占全村售棉户百分之十三点二,平均每户售棉三十五斤七两;棉贩及轧花户占全村售棉户百分之三十五点一。
有些地区市场管理不严
(四)自六月初棉价上调,加强棉贩管理后,棉花的牌价市价一般接近吻合。但有些地区对棉贩管理不严,牌价市价发生脱节现象。如夏津、威县籽棉每斤市价高于牌价一百元,邢台高四十元,隆尧高四百元。这就障碍了国家的收购。又据衡水专区报告,在购棉储棉总额中,储棉比数较小。在六月份全专区收的一百三十一万余斤棉花中,仅储得皮棉二百零五斤、籽棉四万三千零十五斤。储棉数量不大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村私人借贷利息较高,储到银行不如借给私人;一是棉农嫌国家银行手续麻烦,不如卖了干脆。
对于以上问题,河北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已指示各地注意解决。(本报特约记者董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