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许雷和他的“诗”——漫谈《寻找回来的世界》导演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5
第8版()
专栏:

许雷和他的“诗”
——漫谈《寻找回来的世界》导演特色
谷文娟
《寻找回来的世界》是一部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它富于诗意,洋溢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激情。它受到社会上不同层次观众的欢迎,是可以理解的。
在一次关于《寻》剧的座谈会上,有位评论家说:许雷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导演。这个评价相当中肯。在处女作影片《陌生的朋友》中,许雷已显露了他的才华,一种在叙事中透露诗意的导演才华。在《寻》剧中,这一可贵的创作素质显示得更为明晰,更为充分了。
柯岩的原著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基础,而许雷善于运用这一基础。比如:他善于透过生活的龌龊看到生活的美,生活的诗情,并在故事的编排、场景的选择、演员的表演、音乐的烘托上表现这种美;再如:善于在叙事之中透露出人物行动中所蕴涵的诗情,并调动所有的创作手段,不但把于倩倩、宋小丽、谢悦、向秀等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安排得错落有致、虚实得体,突出一个“情”字,特别强调演员眼神的变化、自然景物的变化,通过抒情的旁白,具体地体现了这种诗情。
这部电视剧的开头,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它定下了整部电视剧的调子。作者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女孩:“我为什么那么爱笑呢?爸爸,人家都说我爱笑。”
爸爸:“那是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上,并且爱它……”
女孩:“那为什么有的人不笑?”
爸爸:“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个世界。”
女孩:“爸爸,世界还会失去吗?”
爸爸:“会的,孩子,会的,有时一切都会失去的。”
女孩:“那我们怎么办呢?”
爸爸:“去找,倩倩,帮助他们找回来,去找回那失去的世界。”
这段富有诗意的对话怎样表现为屏幕形象?同时出现爸爸和女孩?应当是怎么样的特定环境呢?能不能改一改?可是作者十分喜爱这段对话,执著地希望保留。导演许雷先想到用雾,雾中的对话能表现一种朦胧感,但是不满意;又想到用晶莹的“树挂”来表现于倩倩献身于工读教育事业的纯结心灵,然而“树挂”是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形成的。可是,当剧组赶到哈尔滨时,已经过了季节,怎么办?想改用白粉喷树干,人造个雪景,又不免虚假;最后在伊春发现了一片白桦林,挺拔、笔直的树干,给人一种崇高、向往的感觉。于是,导演决定在此拍序幕:高高的白桦林中,围着红围巾的倩倩时隐时现,红围巾象火焰,象征着一种理想和希望;白白的雪地上,传出童话般回响的、又是现实的关于寻回世界的对话,象征着追求和向往。伴随着流畅玲珑的口哨音乐,一种诗的意境油然而生,观众一下子得到了美的享受。这种声象的有机联系,时空的合一,虚虚实实,虚实联成一片波流,倾注入观众的心头,于倩倩的灵魂在家庭教育的精神营养中净化了。有些人可能觉得编导过于理想化了,我认为生活中确实有许多青年对生活和时代的使命抱有热烈的向往。而这样的一个开头,通过于倩倩走向生活,献身工读教育事业,帮助工读学生去寻回失去的世界,也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不管生活有多少磨难和曲折。许雷就是这样反复推敲,把真实性、诗意和戏剧性很好地溶合在一起,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电视剧需要风格样式的千姿万态,也需要“诗”,需要有诗人气质的导演。但愿许雷能够把一首首动人的“诗”不断地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附图片)
工读学校女教师于倩倩(马静饰)和她的学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