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南派横笛三十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5
第8版()
专栏:音乐与舞蹈

南派横笛三十秋
谢天吉
年逾花甲的陆春龄,于元宵节在上海举办了笛子独奏音乐会。观众庆喜他功力不减当年,艺术上更趋于炉火纯青。
整个音乐会着力体现了演奏家南方笛派的风韵。在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等曲目中,洋溢着江南山水与民间风情。陆春龄的气息运用,润腔饰调的打音、长颤音、倚音、赠音运用,以及音色上的纯净秀美、醇厚圆润,使演奏风格保存着他“江南丝竹”一派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他通过几十年漫迹天涯的采风所得,除掌握了曲笛、梆笛之外,还掌握了民间巴乌、古乐洞箫、法国三孔笛、挪威一孔笛、印度苇笛、日本尺八、罗马尼亚牧笛、印尼沙林笛、捷克风笛等不同类型乐器的演奏,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笛声的表现力。这些乐器以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经陆春龄的再创造,编织成斑斓多彩的画面,沟通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他把印度的《渔夫曲》、印尼的《踏竹舞曲》、缅甸的《瓦城的花朵》与我国的《小放牛》、《关山月》同样演奏得引人进入美的境界。他拿手的《鹧鸪飞》,突出乐曲中鹧鸪翱翔太空象征自由的立意。他自编的《友谊赞歌》,一手击鼓,一手在三孔笛上用超吹技法变异出三度至八度各种音程组合。气氛欢快,几乎能让人闻之而起舞。
陆春龄不只是演奏家,他还创作了不少曲目。这些曲目表达了他的心声。如《今昔》中那段断肠碎心、如泣如诉的慢乐章,使人自然地联想到艺术家旧日踩三轮车、在风雨飘摇的都市受苦受难的形象。由于作品写作与再现熔于一人之手,艺术形象也更趋统一、完美。
然而,使艺术家永葆艺术青春的关键,在于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个横笛春秋中,他努力拓展着生活与艺术视野。有一次在横沙岛,仅仅为一个哨兵演出,陆春龄也演得那么进入“角色”。现在他虽当了副教授,仍远涉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实地考察了七千年前笛祖“骨哨”的源流。甚至在出国访问演出的间隙,他一有空就跑到当地民间艺人之中找他的爱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