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要自己养活自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6
第6版()
专栏:马里通讯

要自己养活自己
本报记者 丹林 新华社记者 方裕贵
2月的马里乡村,正值农闲季节。
记者在内地驱车访问两千多公里,所到之处,除市郊、村边的菜园里有人忙碌外,田野上看不到干活的农民。那末,农民在干什么?
一天下午,记者进入一个南方的村庄——卡利科村,看到了两个令人难忘的场面:
一间敞开的草棚内,四个青年坐在一排木桌的后面,每人一本班巴拉语课本,黑板前有位穿着整齐的教师正在专心地讲解面积和平方的概念。
那边,村中空场的一角,有群人围着一架红色的拖拉机。走近一看,原来有位技术员在给人们讲解装挂犁铧的方法,他边讲边示范,接着,听讲者一一试做一番。
卡利科村所见,表明马里农民,当然不能说全体,但至少有部分人正在积极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从这里,记者看到了马里传统的、刀耕火种式农业的未来,看到了马里的希望。
马里,这块由非洲巨川——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哺育的土地,曾经是西非的“粮仓”。然而,独立后,由于一度脱离实际的政策,使农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持续的旱灾,粮食生产不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以致不得不进口粮食,寻求救济来养活它的七、八百万居民。1984年是马里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灾荒年份,粮食产量仅九十万吨,缺粮四十八万吨,牲畜损失近四分之一。1985年,雨情好,粮食增产,总产估计约一百二十万吨,自给率上升达81%。雨情好,收成才好,马里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民以食为天”。靠天吃饭,人民的生命、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难以保证的。马里执政党——人民民主联盟在1982年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拟定《粮食战略》,把实现粮食自给、确保居民必要的营养水平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此,马里从三个方面着手积极促进粮食生产。
首先,把治水、防沙作为实现粮食自给的关键。它努力因地制宜地整治水利、推广良种、改革农业生产。在有水源潜力的地区发展灌溉,扩大水稻种植;在国家南部和西部的干旱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在尼日尔河流域和水库周围,进一步发展渔业生产。对牧民,要求提高牲畜商品率。
其次,在传统的群众互助性的村民协会基础上,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教育农民保护植被、森林和环境;动员群众植树并同烧荒作斗争;推广现代耕作技艺和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节柴灶;协助组织信贷和农具、肥料、种籽的供应与农产品销售、加工;教育青年安心农业生产,阻止农村人口外流。
第三,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开放粮食市场。政府提高农产品价格,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利用友好国家提供的援助粮食,保证市场价格稳定,保障城市居民的消费。
去年,马里政府又建立了全国粮食自给基金,筹积十亿西非法郎,支持粮食生产。
马里纺织纤维发展公司是马里最大的合营企业。原先,它主要在南部地区推广植棉,后来逐步开展多种经营,而今在政府领导下已成为马里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促进粮食生产和乡村发展的主要机构。它在组织棉花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广玉米、小米和稻谷的种植。去年,又聘请中国专家在南部地区整治小平原,培育水稻良种,推广水稻种植。据最新出版的《松雅塔》月刊报道,1985—1986年度,该公司活动地区的粮食总产达五十六点七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占全国的80%),除农民自食外,进入市场的粮食约八千余吨。
去年底,第二次国际投资者会议在巴马科举行。马里政府又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十二项计划。国际投资者对这些计划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政府的规划,企业的努力,以及村民的行动,都反映出马里要自己养活自己的决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马里不再进口粮食,食物完全自给的日子一定会到来。(附图片)
巴尼河畔博佐族渔村渔民在整理鱼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