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中提高“心理承受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3-17
第5版()
专栏:

在改革中提高“心理承受力”
诸葛立早
改革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动荡,这虽是前进中的颠簸,但对我们的经济承受力、心理承受力,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所谓“心理承受力”,是指群众对改革措施的认识、接受能力。也就是一系列变革对群众造成的心理震荡幅度,群众对改革的理解、支持程度。一项具体改革能否成功,群众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强一些,改革就顺利一些;反之,困难就大一些。群众经过改革实践的锻炼,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也会逐步提高。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这几年来,群众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是逐步提高的。以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敏感的环节为例。1985年2月、7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两次对价格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是:赞成“价格由国家制定,严格管理”的,前一次为61.8%,后一次为34.7%。赞成“价格部分放开部分控制”的,前一次为30.8%,后一次为52.8%。后一次调查,是在最敏感、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的副食品价格调整以后,与前一次调查相差五个月,但持两种不同态度的百分比调了个头。这说明,通过价格改革的短暂的实际锻炼,许多群众对价格改革的心理承受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情况,在改革实践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实践告诉我们,要在改革中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力,有两条经验值得重视。第一条是,改革的步子要适度。一项具体的改革方案,从总的方面看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步子跨得太大,群众心理难以承受,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说,在企业奖惩制度上的改革,打破象征性“轻奖轻罚”,使奖罚都能震动人们的心弦,这无疑是对的。但如果把奖和罚的挡次拉得太大,标准又不适度,那就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不仅不能起到激励鞭策作用,反而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一项具体改革方案的步子要适度,整个改革进程的步子也要适度。去年,我们在改革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今年,则是在去年成功的基础上,做好“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工作;同时,为明后年改革再迈出重要的步子做好准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适时适度地跨步子,并注意搞好每一步改革的配套工作,有利于群众心理承受力的提高。
第二条是,对改革将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在宣传上要适度。改革必然会给群众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企求每项改革都能立竿见影,给每个人都马上带来好处,这也是应该经常对群众讲清楚的。因此,对改革将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不能作过分的渲染。心理学上用“情绪指数”来衡量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并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情绪指数=期待实现值/内心期待值就是说,人的情绪不仅受到事物发展结果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他对事物发展结果的期待的影响。一般说来,在期待实现值为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人的内心期待值过高,那他的情绪指数就低;反之,情绪指数则高。所以,不负责任的空许诺言,对群众“吊胃口”,不但不会起好作用,反而会影响群众的心理承受力。
我以为,重视上面两条经验,有助于我们不是被动地去适应而是能动地去引导群众心理承受力的提高,使群众的心理状况向有利于改革的方向转化: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对改革的前途和自己的未来抱有信心,这就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